男性,67岁。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心脏病史。无诱因发生心慌,呈间断性,以体力活动时及情绪激动后明显,无胸痛、气短、头痛、头晕等,未进行诊治。约半年后的某一天活动后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不能自行走动,言语不利。入院检查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图1);
脑核磁诊断:左侧基底节区梗塞灶。诊断:脑栓塞。住院治疗一月,右侧肢体功能及言语基本恢复,后到北京友谊医院成功转复心律为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及过早搏动,95%以上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人,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甲状腺动能亢进。此外、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洋地黄中毒等,心肌梗寨(龙其是心房梗塞)亦可引起心房颤动,其发生原,因及机理大致与心房扑动相同。且两者可以互相转变。偶尔少数正常心脏也可以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其原因可能是情绪激动、外伤、外科手术、中毒等。近年来曾有“家族性心房颤动”的报道因无确切病因可查而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房颤持续发作少于1周且能自发终止的房颤称为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周或需要药物或直流电复律才能转复的称为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待采取控制策略时己超过1年或更长时间的称为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经药物或电复律治疗难以复律或即使复律但难以维持窦性心律的称为永久性房颤。
心房颤动时临床症状,取决于心室搏动频率及有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塞等情况,心室率过快者,多数病人有心悸、气促、多汗及心前区不适、头晕、黑朦等,部分房颤病人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或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仅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心慌等。
心房颤动的常见并发症:
1、 脑梗死:房颤时心房丧失了规律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左心房和左心耳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凝块脱落后可随血液流至全身,导致多脏器栓塞,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是阻塞脑血管,导致急性脑梗死。持续性房颤使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了5-8倍(流行病学统计,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临床上大约有15%-30%的急性脑梗死是由房颤导致的。
2、低血压休克:主要见于心室率过快的心房颤动。
3、心功能不全:房颤患者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在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对己有心功能减退的病人,突然发生心室率快的房颤时,可诱发急性左心衰。
4、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对原有冠状动脉潜在病变者,房颤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
所以,出现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发现房颤以后,需要尽早选择药物冶疗或者电复律转复房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1、 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形态、间隔均不相同的颤动波(f波),频率一般为350~600次/分,f波一般在V1导联最清楚,Ⅱ、 avF次之,其余各导联均低小。
f 波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条件,f波振幅大于0.5毫米者称粗颤,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振幅小于0.5毫米者称为细颤,多见于冠心病,个别情况下,f波极纤细,在体表心电图上不能发现,可根据室律绝对不齐作出诊断。
窦性P波消失并不都是由心房颤动引起,在窦性静止、窦房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或P波电压过低时亦看不到P波,但当P波消失且心室律绝对不齐时,则有90%可能为心房颤动。f波之间互相衔接,无等电位线存在。心房颤动时,P波与f波可先后出现,但不能同时存在,当P波与f波同时存在时,应考虑多为假性f波,可由肌肉震颤、电极接触不良、交流电干扰等因素引起。当f波粗大频率较慢时,或f波与U波重迭,有时在R波前极似P波,应根据心室律的绝对不齐进行鉴别。但在少数情况下,心房呈现分离状态,心房肌有某一局限部位心房颤动,而其他部位仍由窦房结控制,形成心房分离伴孤立性心房颤动。
2 、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正常有规律的激动,而代之以快速不协调紊乱而微弱的激动,由于心房异位激动频率极高且又不规整,故当下传时在房室交界区受生理性干扰及隐匿性传导的影响,仅有部分激动不规则的下传心室,因此形成心室律绝对不规整,即R-R间期绝对不匀齐,这也是诊断心房颤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3、QRS波群
心房颤动时,QRS 波群一般呈室上型,但 QRS波群形态常不完全一致。房颤伴差异传导的QRS波群须与室性早搏鉴别,前者一般见于心率较快须用洋地黄治疗,而后者常为洋地黄过量的早期表现,如将室内差异性传导误诊为室早而停用洋地黄,可因心衰加重病情,如将室早误诊为室内差异传导而继续使用洋地黄,则可进一步加重中毒。心房颤动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也可宽大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