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早期应处理哪些心理障碍问题?
张先生,60岁,退休干部。既往高血压病,但未曾规律服药。有一天,他与家人生气后突发脑出血,导致偏瘫,住院两月后出院转康复中心。康复治疗期间自认为,发病六个月后会完全恢复正常。六个月后虽能独立行走,但仍有偏瘫步态,于是不能接受现实,拒绝康复治疗,情绪低落,时有自*念头,拒绝心理治疗。后寻求速成的治疗方法,在其他医院接受两次干细胞移植治疗,功能均无明显改善,心情抑郁,不愿出门。
偏瘫患者早期的心理尚平静,无暇关注功能状况,尚能接受治疗。病情平稳后,逐渐发现和关注功能状况,发现手脚不会动和不能说话等功能障碍,一时不能接受,主要表现为失眠、烦躁、易激动和失落,认为自己成了废人,活着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等,之后表现为抑郁、失望,甚至有自*的念头。患者的家属在整个过程中也经历和患者一样的情感路程,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为避免或降低上述情绪的变化,首先应让患者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对脑损伤后的疾病发展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配合康复治疗,减少各种功能障碍的发生。如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或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
偏瘫为何要早期康复?
陈老先生,74岁,退休工人,既往糖尿病史多年,未接受规律治疗。有一天晨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无法站立及持物,伴口角歪斜、言语笨拙。急诊住院诊断为脑梗死。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早期康复,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右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右手可持物,可短距离步行。
脑损伤后偏瘫患者在功能恢复过程中,会出现肢体痉挛,若在急性卧床期注意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及时做好被动运动和其他适时的康复训练,可以避免或减轻痉挛的发生,预防褥疮、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出现。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肢体功能可明显改善,是我们大脑具有“可塑性”的典型表现。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具有随着内外环境变化不断修饰和*的能力。一般认为脑卒中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神经的可塑性变化,发病后1~3个月为自然恢复期,该期可塑性变化尤为显著,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期。若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采用不正确的训练方法或有错误的想法,如放置不管、单纯依赖药物或期待自然恢复、畏惧运动而静养等,都会延误最佳的脑可塑期,导致异常运动模式出现(如提篮手和画圈脚等)。因此,偏瘫患者需要应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尽最大程度恢复受损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康复,既可极大地推进康复进程,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同时还可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和体质方面的准备,在恢复期康复得更顺利。
偏瘫有先兆吗?
部分患者在偏瘫前出现下述一个或数个先兆症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嘴角或眼角下垂不能微笑,不能控制的流口水,哈欠连连爱睡觉,突然出现手麻或脚麻,说话吐字不清晰,走路时向一侧歪,视力模糊甚至瞬间失明(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吃饭、喝水时出现呛咳或吞咽困难等。若出现上述表现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偏瘫可以预防吗?
脑卒中的发生和许多因素有关,我们称之为危险因素。分为可控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家族史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但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和饮酒等则是通过努力可以控制的。因此,为了预防脑卒中偏瘫的发生,就应该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少盐少油,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适当体育锻炼,定期体检,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