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通过DRG,能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进而提升医院竞争力。
医院人事考核:通过DRG,是否能给医院绩效分配提供新思路,提升效率,提高人员积极性。
医生:通过DRG,能否提升病例组合指数CMI,提升个人、科室影响力。
二、医院DRG实际付费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一) .DRG入组率低问题
病案首页影响DRGs分组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1.主要诊断选择;
2.其他诊断选择;
3.主要手术及操作;
4.重要合并症、并发症;
5.诊断编码(ICD-10,ICD-9-CM-3)。
DRG入组率将直接影响后期在医保结算的最终金额。什么导致了DRG入组率低:
A.非编码问题:
病案首页填写一般性逻辑错误:
病案首页漏填错填将影响DRG分组!错误总结:
1.总费用为0(医嘱离院)
2.有损伤无外部原因及编码
3.主要手术未填写
4.主要诊断与手术操作不符
解决方法:加强病案首页填写规范培训,并将相关指标计入绩效考核。
B.编码问题:
主诊断及前五个“其他诊断”中出现病案编码未被识别的情况:存在大量“非特异的”和“未特指的”疾病编码、存在大量的病理编码。
解决方法:结合病案,与临床科室沟通,编码要真实特异;病理编码应填写在相应的字段。
C.重点病例追踪:费用异常病例——高倍率病例
- 基于不同DRG组的标杆值设定高倍率标准(>2.5倍标杆值),便于发现费用异常的病例——发现。
- 根据异常首先核查病案首页信息(主要诊断的选择及编码),反推DRG分组——病案、临床。
- 首页填写正确前提,医疗安全、费用管理——医务、医保部门。
解决方法:对于高于DRG标杆值倍率2.5倍的病例,要检查病案首页信息是否填写正确(主诊断及编码)
D.重点病例追踪:费用异常病例——低倍率病例
解决方法:审核入院条件是否符合
总结:以编码为重点,加强病案首页质量管理。
E.数据上传前的审核与校验
- 重点病例重点审核
例如:死亡病例、疑难危重、新技术系项目(与编码员充分沟通,统一编码)、多次转科案例(规避歧义病案产生)、费用超过标准差等。
- 系统校验出错误一定人工逐份审核
- 重点病例医务处层面组织定期讨论
F.信息上报与信息反馈
- 信息正确及时上报是各医疗机构的责任医务、质量、临床医师、病案、物价、信息缺一不可,全院一盘棋。
- 信息反馈医院管理的重要抓手掌握分组信息。专人分析信息,查找原因。费用超过标准差的、未分组、低风险死亡病例等等。持续改进。
G.首页数据质量是新时代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 精确、客观反映诊治水平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 重视首页填写质量,防止低级错误、减少误诊漏诊。
- 确保首页数据信息的完整准确。
(二).医院成本核算问题
DRG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按一定流程和方法归集相关费用计算病种成本的过程。核算办法是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
DRG付费标准:是参考当年医保DRG费率,结合DRG权重确定。DRG 相对权重(RW)是对每一个 DRG 依据其资源消耗程度所 给予的权值,反映该 DRG 的资源消耗相对于其它疾病的程度,RW是影响医保支付的重要因素。
费率乘以每一DRG组权重即为每一DRG组付费标准。当年DRG费率,基于“同病、同治、同质、同价”原理,是按照区域当年预计总住院费用,结合预测的DRG总权重确定当年DRG费率,也就是说医保部门年初,就给出了每个DRG病种的“预付费”标准,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RW由于主要参考病例的例均费用,由于当前医疗费用的结构是不合理的,不能准确反映医疗服务真实的成本结构,导致了医疗费用与成本的矛盾,特别是医院也不清楚病种成本的多少,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头大的事情。所以我们从以下两个方法入手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
1.临床路径法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临床路径为基础进行的DRG病种成本核算首先要确定某DRG病种的临床路径,直接费用直接计,然后根据临床路径确定临床服务项目,将间接费用分摊至各个临床服务项目,把临床路径所有项目的成本叠加,最终临床服务项目成本与药品及单收费材料成本之和即为该DRG病种的成本。
2.作业成本法
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DRG病种成本核算,就是将某个DRG病种所要消耗的作业区分出来,再将各种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如人员经费、低值耗材、固定资产折旧等归集到不同作业,从而计算出某个DRG病种所消耗的成本。
3.基于DRG的绩效考核问题
a、总权重绩效。在DRGs付费制度中最终是按照总权重的多少进行医保资金拨付的,而且权重数的多少也整体反映出医务人员的风险程度、时间和精力的付出等,所以在基础绩效中要重点考虑对总权重数(总产出)进行激励。
b、CMI值考核。CMI(疾病组综合指数)是指一家医院/科室平均每份病例的权重,反映的是医院收治病例的总体特征。CMI值是一个相对数,可以横向进行比较,所以在绩效的设计需要考虑各科室CMI值,引导科室积极调整病种结构,积极进修学习大重病治疗技术,提升科室技术水平。
c、DRG组数绩效。新增DRG疾病组其实就是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这里要根据新增DRG组数的权重进行绩效的激励。
d、权重≥2病例绩效。权重≥2的病例都是疑难病症、大重病。为了更好的激励技术水平提升,提高医院治疗大重病的水平,可以设置权重≥2的病例激励;
e、三四级手术激励。经过对某省份DRGs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三四级手术与权重≥2病例的相关性为0.85,属于强正相关关系,说明三四级手术对医院技术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重点激励三四级手术。
f、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考核。利用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评价科室的绩效,如果计算值在1左右表示接近平均水平;小于1,表示医疗费用较低或住院时间较短;大于1,表示医疗费用较高或住院时间较长。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都略小于1比较好,说明工作效率比较高,成本控制比较好。
g、DRGs付费盈亏考核。科学的对各科室病种进行分析和预算,对科室盈亏进行考核。由于各地区费率和权重设计的不同,部分科室的病种会亏损比较严重,又是代表医院技术水平高低的关键病种,这时候需要科学的进行测算,不能简单粗暴的设定“盈利奖励、亏损扣罚”的措施。
h、超额工作量激励。在DRGs付费条件下,医院更需要关注效率的提升,为了疏通诊疗关键流程中的效率瓶颈,提高全院的整体效率,提升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关键环节或者关键岗位进行超额工作量的激励,提升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比如设计门诊人次超额绩效、手术超额绩效、麻醉超额绩效等。
DRGs对工作量进行客观化评量,但未将医疗产出的品质纳入考量,即存在诱导医师仅关注收治患者,忽视医疗品质与安全的风险。因此,为确保对工作量进行合理的评价,应当加入质控因素,故DRGs绩效公式可优化为科室的绩效=总权重*权重单价*质量评价系数。
文章来源县域卫生管理,内容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