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河南临汝县阎村东边的仰韶时期墓地中出土了一个陶缸。陶缸口径32.7厘米。底径20.5厘米(PS:很多平台的数据为19.5厘米,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后最新数据已经为20.5厘米)。陶缸口沿下有六个对称的鹰咀鼻钮, 陶缸器壁厚1.4厘米、高47 厘米。
陶缸上画有鸟、石斧和鱼,于是专家将它定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个陶缸是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5件文物之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它虽然是一口缸,但不是汲水器,也不是盛储器,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它身上的画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主人是谁?本文一一揭晓。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生于仰韶时期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产物。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河南以西、山西南部和渭河流域。
仰韶文化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文化。地域上,它核心分布地在中原,对西边的甘青地区、东边的山东地区有很大影响;时间上,它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结构悄然变化。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随之而来的是部落成员分工、家庭结构、丧葬制度等一系列的变化。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
因为仰韶文化影响巨大,所以很多学者都将新石器时代中期称为“仰韶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丧葬形式跟中国往后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简单说,新石器时代是丧葬制度的形成期,我们很熟悉的墓碑、棺椁等这些墓葬的标配元素,在这个时期都没有出现。
仰韶时期,墓葬形式主要有土坑墓、灰坑墓、瓮棺葬三类。
第一种土坑墓。
土坑葬墓坑形式是仰韶时期最常见的类型。一般都是一个土坑埋葬一位死者。这种丧葬形式大多数是用来埋葬成年人,极少涉及到孩童。
土坑葬墓坑多为圆角或直角的长方形,墓口略大于墓底(也有个别相反),墓坑长约2米,宽为约0.6~0.7米。土坑葬的墓底和四壁一般都是一次挖成,不做多余的加工和修整。
一般的土坑葬
第二种灰坑墓。
考古学上,把古人生活产生的垃圾坑称为灰坑(缩写为:H)所以说,不论在什么时期,灰坑葬埋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大多为奴隶或者罪人,这些死者的骨架往往并不完整,且经常与一些家畜埋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