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日讯(记者杨国民)人工牛黄是天然牛黄的替代品。牛黄为常用名贵中药,具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之功效,能治热病神昏、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等疾病。由于天然牛黄奇缺,故常用人工牛黄代替。
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网,使用人工牛黄原料做制剂的厂家有992家,主要制剂品种有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人工牛黄片、复方小儿退热栓、牛黄上清软胶囊(人工牛黄方)、小儿氨酚黄那敏片、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氯芬黄敏片、复方氨酚那敏颗粒、氨咖黄敏胶囊、小儿氨咖黄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片等18个。
这些品种可以说是清热去火、治疗感冒方面的当家“花旦”。其中“小儿氨酚黄那敏”在小儿感冒药中名列前茅,某网站连续多年举办的小儿感冒药品牌评选,8个上榜品牌中就有三个是“小儿氨酚黄那敏”。
“如果人工牛黄出现问题,儿童用药的安全怎么保证?”国内某人工牛黄生产企业负责人王先生问道。
风险之一:原料生产处于失控状态
国内中部某省一位从事人工牛黄原料生产的负责人谢先生说,药监部门的监管落脚点在人工牛黄生产企业,而实质上人工牛黄是多成分混合而成的,对于这些成分的监管,药监部门鲜有手段。生产人工牛黄的原料牛胆粉来自牛胆汁,猪去氧胆酸来自猪胆汁,胆酸由牛、羊胆汁或胆膏经提取、加工制成,胆红素由猪或者牛胆汁经提取加工制成,胆固醇由牛、羊、猪脑经提取、加工制成。
这些原料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工艺简单、投资又不大,在我省农村,农家小院、羊圈里,一口大锅、一台风吹磨、两张铁锹就能生产劣质成品的现象极为普遍。”谢先生介绍,人工牛黄原料生产中还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原料来源根本不按冷链储存、运输,脏器的腐败变质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为使产品达到标准,掺杂造假现象严重,原料在源头上没有保证。且生产过程使用的脏器,没有检疫证,成品销售根据采购方的要求,寻求其他公司开票。
谢先生介绍,其所在省境内的牛胆粉、胆酸、胆固醇占全国人工牛黄原料总供应量的80%以上,这样的原料必然导致人工牛黄存在不少安全风险。该省的一些生化品有限公司根本不具备生产人工牛黄原料的条件,通过收购散户,或者自行在简陋的厂房里进行生产,然后通过贸易公司销售给人工牛黄生产企业。其中,某生化公司的产品销售到湖南某人工牛黄生产企业,湖南企业为规避检查,由公司开票给武汉某贸易公司,然后该贸易公司发货给湖南、安徽两地的某些人工牛黄生产企业。
风险之二:危害物质缺乏管控手段
人工牛黄原料中,小散户加工提取的胆红素含量一般在80%左右,这与人工牛黄处方对原料中胆红素含量不低于90%的要求相去甚远。
武汉百草园生化有限公司但吉介绍,人工牛黄生产企业如果用了这些小散户生产的胆红素,为保证生产出的人工牛黄符合标准,势必就会加大投料。
“这种貌似符合标准的现象,实际上会给药品生产带来不确定的风险隐患。”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郑萍认为,药品的含量越高,表明其所含的杂质越少,人工牛黄处方规定杂质为10%,表明这是安全底线。用含量80%的原料加大投料,但是高出的10%杂质又是什么?对于用药安全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
一位长期从事胆红素提取研究的业内人士透露:上世纪90年代,活猪引流胆汁成为一些散户、小企业获取提取胆红素的猪胆汁的主要途径。活猪引流胆汁,就是给猪做手术,安装胆汁引流管。由于瘘管的创面属于开放性创口,为保证不发生炎症、感染,饲养者会定期给猪喂食抗生素。“这些含有抗生素成分的猪胆汁,在加工提取过程中很难被分离开来。”
更为“凶险”的是促胆素的使用。促胆素也叫盐酸苯肼,给猪注射后,在体内分解为苯酚和苯胺,苯酚被吸收后与血红蛋白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最终形成胆红素,注射盐酸苯肼2~3天后,血清中的胆红素可增高10倍以上,反复注射可产生同样的现象。
检阅相关文献,几乎没有胆红素中苯酚、苯胺的检测方法或手段,也没有关于相关抗生素检测方面的文章。
1992年“苯猪肉”后,全国对使用促胆素进行了专项整治和严厉打击,但是,“促胆素”使用基本处于打而不死、死灰复燃的状态。
风险之三:偷工减料潜规则尚未遏制
2016年6月3日,CFDA公布了关于重庆格瑞林药业有限公司和白云山东泰商丘药业有限公司违法生产人工牛黄原料药的通告, 从公告的内容看,与业内多年举报的人工牛黄生产领域违规行为有关。
“个人承包有人工牛黄生产资质厂家进行生产的违规行为,自1998年文号整顿以来一直就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是,这种痼疾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王先生说,随着举报与地方保护主义轮番交替,目前的个人承包行为越来越隐秘。
王先生说,少数承包人承包人工牛黄生产企业后,并不在车间组织生产或者进行少量生产,而是在异地开设公司和办事处,利用被承包企业的资质文件等贴牌销售人工牛黄。“采取个人或异地公司的名义与使用人工牛黄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交易,避开监管视线。”目前在安徽、河北等几个大的药材交易市场假冒的人工牛黄成品大量存在,经采购进行检验,胆酸、胆红素含量几乎为零,而且增色增重造假,类似情况屡禁不绝。
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条款第170条规定,制剂的工艺规程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生产处方、 生产操作要求、包装操作要求三个部分,“只要有一个方面出现纰漏,药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就无从保证。”王先生说,从法律层面上看,现场操作与工艺规程、注册工艺不一致都属于不按照工艺生产,是擅自更改工艺。 “不按注册工艺生产的原料药不是假药,至少应该是劣药。”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加大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监督抽样检查。但是人工牛黄的抽检相对较少,通过搜索国家药品质量公告、文献资料,除2013年第四期药品质量公告涉及人工牛黄“身影”外,再也没有发现各级监管部门发布有关人工牛黄的质量检验报告。
“人工牛黄在成药方剂中分布广、用量大,而其原料的生产又是‘暗流涌动’,监管部门的监督抽验频次明显与其风险等级不相匹配。”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林瑞超说,在现有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不能对人工牛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控制时,药品生产企业难免不会产生侥幸的冲动。
冲动带来的风险如何遏制?“如果危及儿童用药,这样的代价该由谁来承担?”王先生反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