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
第十个“世界肝炎日”
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克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日定为“世界肝炎日”。
为继续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大家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主动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感染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是名符其实的“乙肝大国”。如何预防乙型肝炎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目前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成分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不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没有传染性和致病性。
初次免疫时,全程需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即注射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注射第2针和第3针疫苗。3针疫苗全部注射后才能完全有效。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和高危成年人群。
乙肝妈妈生的宝宝如何进行免疫预防?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病人常说自己的乙肝是从妈妈那里“遗传”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乙肝不是遗传性疾病,而是传染性疾病,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乙肝妈妈完全可以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对乙肝妈妈生的宝宝,应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即在宝宝的一侧臀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另一侧臀部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之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针乙肝疫苗的注射。这种阻断方法可获得85-95%的阻断成功率。同时,为降低孕期宫内传播的风险,对于乙肝病毒载量较高的妈妈,可于妊娠晚期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应用适当的抗病毒药物。
乙型肝炎高危人群如何预防?
乙型肝炎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器官移植病人、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静脉吸毒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等。这部分人群应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复查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应维持抗体水平大于10 mIU/ml。同时,上述高危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如伴侣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性交时应带安全套。
意外接触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后如何预防?
如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且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大于10 mIU/ml,可不做特殊处理。如既往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过疫苗但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10 mIU/ml(或不详),应在24小时内注射200-4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之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针乙肝疫苗的注射。
学科名片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于1978年,目前已发展为集科学研究、临床治疗、临床检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创始人为我国著名肝病学家、检验医学家陶其敏教授。
中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诞生在这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还是乙肝大国。我国自主研制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的诞生,成功阻断了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开创了中国防控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先河。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技术条件下,乙肝疫苗的研制困难重重,但您也许没有想到第一支乙肝疫苗是在其研制者身上试验成功。
点击照片,了解第一支乙肝疫苗和他的研制者陶其敏教授的故事~~
肝病研究所以肝炎病毒和所致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主要研究方向,研制了我国第1支血源性乙肝疫苗、第1批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盒,是首批通过卫生部认证的临床药理试验基地,是消化内科专业、传染病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北京市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感染病国家重点专科。
1990年肝病科成立,是我国首批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多年一直承担多种肝病新药的临床验证工作,在临床用药和治疗方面保持国内领先。近几年来,在长期实验室研究和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用生物技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疫苗的研究。检验实验室并为临床提供肝炎病原学相关的检测服务,建立并研发了多种肝炎病原学检测方法和诊断试剂盒,已通过了昆泰实验室认证和CNAS认证,并于2014年通过了美国病理协会的CAP认证,是国内首家通过此认证的肝病实验室。
肝病研究所在肝病研究领域有了相当的积累和发展,并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来源 | PKU肝病研究所
作者 |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