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最大的危害,黄连素是8大疾病的克星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1-26 03:00:19

中药黄连病虫害怎样防治?

1 病害

1.1 白粉病

1.1.1 症状。病原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真菌。主要危害黄连的叶,在叶背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的小斑点,渐次扩大成大病斑,直径为2~25 cm;叶表面病斑褐色,逐渐长出白色粉末,表面比叶背多,并于7—8 月产生黑色小颗粒,即为病原菌的闭囊壳,且叶表多于叶背。

1.1.2 发病规律。发病由老叶逐渐向新生叶蔓延,白粉逐渐布满全株叶片,致使叶片渐渐焦枯而死亡。下部茎和根也逐渐腐烂。次年,轻者可新生叶,重者则死亡缺株。一般在7—8 月发生。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8 月下旬比较轻。

1.1.3 防治方法。调节荫蔽度,适当增加光照;冬季清园,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施0.3~0.4°Bé 石硫合剂,每隔7~10 d 喷1 次,连续喷2~3 次。

1.2 白绢病

1.2.1 症状。发病初期黄连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后期,随着温度增高,根菌内菌丝穿过土层,向土表伸展,菌丝密布于根茎四周的土表。最后,在根颈和近土表上形成茶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由于菌丝破坏了黄连根茎的皮层及输导组织,从而被害植株顶梢凋萎,下垂,最后整株枯死[1]。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小菌核属真菌。

1.2.2 发病规律。本病常于4 月下旬发生,6 月上旬至8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易发此病。

1.2.3 防治方法。采用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不宜与感病的玄参、芍药等轮作;田间发病时,可用50%石灰水浇灌,或用50%退菌特500~1 000 倍液喷雾,每隔7~10 d 喷1次,连续喷3~4 次;发现病株,带土移出黄连棚深埋或烧毁,并在病穴及其周围撒生石灰粉消毒。

1.3 根腐病

1.3.1 症状。发病时,须根变成黑褐色,干腐,再干枯脱落。初时,根颈、叶柄无病变。叶面初期从叶尖、叶缘变成紫红色不规则病斑,逐渐变成暗紫红色。病变从外叶渐渐发展到心叶,病情继续发展,枝叶呈萎蔫状。初期,早晚尚能恢复,后期则不再恢复,干枯致死。这种病株很易从土中拔起。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真菌。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以上。

1.3.2 发病规律。一般在4—5 月开始发病,7—8 月进入发病盛期,8 月以后逐渐减少。在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天气时晴时雨、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厩肥、植株生长不良的条件下易发此病。

1.3.3 防治方法。一般需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 年后才能再栽黄连,切忌与易感病的药材或农作物轮作。在黄连生长期间,要注意防治地老虎、蛴螬、蛄蝼等地下害虫,以减少发病几率;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施石灰粉,并用2%石灰水或50%退菌特600 倍液全面浇灌病区,可防止病害继续蔓延。发病初期喷药防治,用50%退菌特1 000 倍液,或40%克瘟散1 000 倍液,每隔15 d 进行1 次,连续3~4 次。

1.4 炭疽病

1.4.1 症状。叶面比叶背多,叶柄上也产生条形紫色斑,病斑可以互相并合,致使全叶枯死。

1.4.2 发病规律。始发期在5 月初,5 月中旬至6 月上旬为盛发期[3]。

1.4.3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重点抓苗床的一年生苗,用1∶1100~150 倍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800 倍液加洗衣粉0.2%,在发病初期和盛期防治3~4 次。

2 虫害及兽害

危害黄连的害虫主要有蛞蝓铜绿丽金龟、非洲蝼蛄以及锦鸡、老鼠、鹿、野猪等。

2.1 铜绿丽金龟和非洲蝼蛄

幼虫咬食黄连叶柄基部,严重时可将幼苗成片咬断。

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二是采用一般的*虫剂进行药物喷*。

2.2 锦鸡

又称野鸡,春季常于早晨吃叶和花蕾。防治方法:拦好棚边阻其进入,并辅以人工捕*或枪*。

2.3 老鼠

在黄连田中掘许多横孔道,影响移栽苗的成活及生长[4]。防治方法:移栽后常检查,发现孔道即压实,并用磷化锌和玉米粉按1∶20 的比例拌成毒饵,撒于田间洞口诱*。

黄连最大的危害,黄连素是8大疾病的克星(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