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方法
采用种子繁殖,宜直播或育苗移栽。于收获前在大田中选择生长健壮、结果多、果实坚实而饱满、无病虫危害的优良单株作为采种母株,并做标记。白扁豆荚果自下而上陆续成熟,当外皮呈黄白色时,采集成熟的果实,晒干脱粒,去净果壳、杂质,剔除不饱满的种子,留作种用的种子再晒2天,装入布袋,挂于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
于春季3—4月,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上,按行株距60厘米x 50厘米控穴,穴径和深度各10厘米,穴底挖松整平,每穴施人堆肥或土杂肥5千克,与底土混合拌匀做基肥,播前,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0小时,然后捞出稍晾干后下种,每穴播人3—4粒。播后,浇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再覆盖细肥土,厚约4厘米左右与畦面平齐。
宜于早春在塑料大棚内育苗。在整好的苗床上,将种子均匀地撒人畦面,上撒盖细肥土,厚约1.5厘米,保持土壤湿润,约经1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白天揭开塑膜,接受光照,使幼苗生长健壮;夜晚棚顶覆盖草帘保温防冻。当苗高7—10厘米时,即可出圃移栽。
定 植
定植移栽于清明前后进行。移栽前,先将苗床灌水湿润,选阴天起苗,随起随栽。起苗时,根部要带土团,栽后成活率较高。栽寸,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60厘米X50厘米,两行错开,是品字形挖穴,穴径和深度各10厘米,挖松底土,施人适量的土杂肥,与底土拌匀做基肥。然后,每穴栽人幼苗2-3株,栽后压紧根部,覆盖细土与地面齐平,最后浇1次定根水。
田间管理
移栽成活后,当苗高15厘米左右时,进行中耕除草;直播的,于苗高10—15厘米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壮苗2—3株。遇有缺株,可将间下的壮苗进行补苗。以后视杂草滋生情况,再进行2—3次。植株封行后停止。白扁豆根部具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作为自身的养分、因此,可少施氮肥,适当多施些磷、钾肥。一般结合中耕除草,于株旁开沟或挖穴施人腐熟的厩肥或堆肥,每亩1500—2000千克,加过磷酸钙20千克,草木灰10千克,施后覆土壅蔸。在盛花期用0.3%磷酸二氢钾加0.2%尿素进行根外追肥,可促进花芽分化,提高结果率。
设立支架
当苗高30厘米左右时,用长2米左右的细竹竿(江芦),搭设牢固的“人”字形支架, 中间用林棍相连结固定,尽量使棚架搭高,并且又要抗风不倒。以利茎蔓攀援生长,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增产。
排灌水
苗期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应及时浇水保苗;花期要节制用水,遇旱时可适当浇水,雨水太多,容易引起落花落果,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白扁豆生长期,既怕旱又怕涝,特别是开花结荚时期。
修剪
植株营养生长过于旺盛,则影响开花结果,应于开花前剪去部分叉藤。但要掌握“剪小不剪大、剪密不剪稀”的原则,使养分集中于开花结果,并促使籽粒饱满,是一项增产的重要措施。
四、病虫害防治
白扁豆生长早期锈病比较严重;生长中后期蚜虫、豆荚螟等为害较甚。
锈 病: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均产生黄白色斑点,以后病斑中央突起呈暗褐色小疱,破裂后,散发出锈褐色粉末,即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部出现暗褐色斑点,破裂后,散发出黑褐色的粉末,即为病原菌的冬孢子,最后叶片枯黄脱落。【防治方法】收获后,清洁田园,集中病残体,烧毁深埋,消灭越冬病源;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时,用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或97%敌锈钠300倍液喷洒,每7-10天1次,连喷2-3次,叶的正反两面均要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