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合桂枝汤去白芍,加石膏组成的这么一个方子,这是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咱们前面说了伤寒是一种紧缩之象,而中风是一种发散、*扰之象,这里的“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一系列的症状都是属于伤寒的表现,那前面为什么要加一个“太阳中风”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对应了他后面说得这句“不汗出而烦躁者”。“不汗出而烦躁”这一句话就概括了为什么本质是中风但反而表现出了伤寒的症状。中风本来应该是汗出的,汗出了脉就不会浮紧了,虽然还会有发热恶风,但身疼痛就没有那么不明显了,这是太阳中风本来应有的现象。但恰恰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不汗出,当出不了汗的时候,中风的发散、*扰之象就被这个不汗出抑制了,所以出现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等类似伤寒的现象。内部的发散、*扰被外在的不汗出抑制了的时候,病人就会就出现了烦躁。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个病本身是一个有发散之状、*扰之状的中风,当它无汗的时候呢、不汗出的时候,它就发散也发散不出去,内部的*扰就更厉害了。这叫什么呀?这不就成了“闷*”了嘛,所以说它烦躁。
这个病呢,实际上就是中风、伤寒两种因素都存在,其实你们可以把这个方子理解为中风伤寒同病,在体表是紧缩之状,内部是*扰之状,所以说他的方子才是一个麻桂汤合方加石膏去白芍。
以前有人说这条是中风,有人说是伤寒,都是在隔靴挠痒,这这一条的本质是一个出不了汗的中风。正因为如此,所以才用麻黄、杏仁解决让病人出汗的问题。再一点,之所有*扰之状——在这就表现为烦躁,说明阳气外发的力量是特别强的,腠理紧缩的力量导致无汗时,二者相争就会出现激烈的阳气扰动而烦躁,解决这个剧烈的阳气扰动就是里面的石膏在起作用,所以说烦躁一分石膏就加一分。
那么这个方子里头为什么把芍药去了呢?第一、因为芍药是和营的,也就是说调和血脉里头的营分的,在这个病里头根本不涉及这个位置;第二、芍药会把能量引到腹部,这个病的本质是打开腠理让阳气发出来就好了,你把能量引到腹部就会影响向外的发散,所以说也不会用芍药;第三、这个病是极端的发不出去的问题,我们从桂枝去芍药汤证里知道,如果说往外发的力量不够了,要加强往外发的力量就要去芍药,芍药收敛会抑制往外发的力量。如果说解表的能量不够,我们要从脾胃往出增加、输送能量去解表的话有芍药的,就像桂枝汤。但如果仅仅是要增加往外发的力量,那就不需要芍药,说白了就是从脾胃调动能量往外发有芍药,从胸中直接往外发就没有芍药。所以说好多注家在纠结到底是伤寒还是中风,这其实就是一个伤寒中风合病,所以说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后面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那么脉微弱、汗出恶风的人是个什么样呢?前面的不汗出而烦躁的症状肯定是不存在了,应该是这样:“太阳中风脉微弱,发热恶寒身疼痛,汗出恶风而烦躁者”。如果是这么一个现象的话,那这是一个少阴病,少阴病当然不能用大青龙汤再往出发。如果说你再往出发阳气的话,这个人一是亡阳,二是脱水。同时这股发泄的力量会导致人体筋膜系统的挛缩,所以就会“筋惕肉瞤”。如果说少阴病你用了太阳的治法,那么你的治法就是反的,所以说“此为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