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蚕豆根图片,野蚕豆根的药用价值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2-03 04:34:47

开栏的话

云南有4060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野蚕豆根图片,野蚕豆根的药用价值(1)

《彩云绮梦》 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瑶族篇:瑶山的“升腾”

人们曾经议论了多少年:如果云南在手机、飞机、计算机等产品制造方面落后了,情有可原。因为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底子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如果在种植业方面落后了,那么即使浑身是嘴也说不出半点理由。

打开中国地形图就可知道,云南从西北6740米的梅里雪山顶峰为起点,以平均每公里降低6米的距离,向东南而下降到海拔76.4米的最低点河口。在这个立体梯度上生长着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所有气候带上的物产,应有尽有,被称之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天然氧吧”。如果拥有这么多的桂冠,还不能够脱掉贫困帽子,那么岂不是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

这一天,我们从海拔1900米的昆明地区,一步一步“下滑”到1064米的开远市,再穿过珠江与元江的分水岭,最后“下滑”到西南三省海拔的最低点瑶族自治县——河口,我们站在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这里海拔仅76.4米。由此可见,在昆明与河口之间,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但落差已达1949.6米。

现在的河口,是一个新河口,与对面越南的老街省仅一河之隔,如果从空中俯瞰,俨然是一个城市,形成了罕见的“一城两国”的奇观。城后的大围山的末端,一连山、二连山、三连山、四连山相互依托,像一道坚固的“城墙”,与红河和南溪这两条“护城河”一起,护卫着这座边城。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的山水关系,河口就成了一座稳重的边城,它既像一座城堡,又像一个花园。他们已迎来了“自贸时代”、“动车时代”和“5G时代”,这一切助推着河口在新时代加快了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步伐。

我们没有在河口久久停留,继续奔向河口县西北部的瑶山乡。我们从此又开始体验“升腾”,从海拔76·4米的县城乘车到乡政府要行驶67公里,先穿越海拔120米的地带,最后到达海拔2354.1米的瑶山顶峰。我们面对立体梯度高差2234.1米的瑶山,见识了什么叫大山,什么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千百年来,许多人曾经把瑶山看作是阻挡北山愚公出路的“王屋山、太行山”,将贫穷落后归罪此山。有人曾经将边疆民族地区类似的山,也误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有人曾经将此编入云南十八怪:山头下雨山脚晒;四季服装同穿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的确与世隔绝。改革开放之初,因交通闭塞,这里也只能基本解决温饱。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55元,仍然是云南一百个边境民族特困乡之一,也是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

瑶山香蕉熟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近几年,县乡干部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瑶山的立体梯度气候里,看到了瑶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资源,看到了瑶山蕴藏着的经济“体量”,都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希望在瑶山。

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干部,都亲身经历过“以粮为纲”的年代,那时将整个山坡种满粮食作物,照样饿肚子;后来搞“一刀切”,也照样饿肚子;片面地“规模化”,更折腾。他们清楚落实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前提是落实党的思想路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创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环境,改变过去送钱、送粮、送电视剧的扶贫方式,引导群众读懂这座山,吃透这座山,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大胆地支持致富带头人和群众从实际出发,适宜种植什么就种什么。于是,瑶山确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立体经济。

瑶山的脱贫攻坚之战,从山脚攻打到山顶,全乡提前实现整体脱贫;从山顶富裕到山脚,201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47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61元,比2003年增长15倍。这些都是在依靠不同梯度上的林果创造的财富。林果是人种植的,林果产生的财富是靠“实事求是”引领的。正确落实党的思想路线,任何山旮旯里都是大有作为的天地!瑶山的立体经济,无疑是无数山旮旯里创造的成功奇迹之一。

瑶山追梦圆梦的轨迹都深深的铭记在“特色”二字上。在云南巨大的立体梯度上,瑶山只是一段小小的立体梯度。瑶山的特色资源,梯度脱贫,立体经济,再现了大自然母亲对瑶族人民的恩爱,也蕴含着大自然母亲对生活在大立体梯度里的各民族的恩爱。

他们的突破点是,让贫困户从效益比较微薄的粮食作物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宜种植的高效益水果,而且是在不同的海拔梯度上种植适宜水土气候的水果。在海拔120米到800米左右的梯度上,种植热带优质水果;在800米到1200米的梯度上,种植温带优质水果;在1200米到2300多米梯度上,种植寒凉带优质经济林果。这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

人类能够生存下来,最先不是靠小麦大米,而是靠山果,就是今天的水果。前几年的瑶山,从海拔120米的路段行车到海拔五六百米的梯度上,就像乘坐舰艇一样荡漾在碧浪滔天的海洋里,遥望着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如果打开车子的玻璃窗,减速细看,农民们的背箩里背的是香蕉,肩膀上扛的是香蕉,胶轮车里拉的还是香蕉。他们从地里将香蕉搬运到公路边的大卡车上,一卡车香蕉至少8吨,甚至十几吨,一天数百辆大卡车将香蕉从这里运出去。无论任何人在这里下车小憩,都要用手机拍照这种场面。有人偶尔采摘熟透了的金黄色香蕉品尝,农民们也一概免费。因为瑶族的果树下,从来就有吃果留子不收钱的民风和气度,何况在数万亩香蕉林里吃几个小小的香蕉。

香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水果,可以吃鲜果,也可以制作各种食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消费市场,但是人均消费只有10公斤左右,不到西方国家的十分之一。2018年,中国进口香蕉154万吨。云南的香蕉产量2017年达到176万吨,占全国的15%。这里就是云南最大的香蕉种植基地,也是最好的香蕉产地。河口芝麻香蕉最为抢手,有的爱好者曾经千里迢迢托人购买。面对国内外香蕉紧缺的市场机遇,有人主张抓住机遇,扩大种植规模;有人甚至认为市场配置资源,市场有需求就要按需求扩大香蕉种植规模。这些都是正确的书本知识,不过经济运行的真实轨迹不是这样。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是科学地、合理地优化配置,而不是盲目的追随市场的表象运行。中国茗茶大红袍,几百年都是固定的产量,是因为其水土气候资源有限,不能盲目地以市场需求论规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多少名特产品衰败,多少地道药材不灵,祸根就在于橘变成了枳。其教训惨痛深刻,发人深省!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并不容易,要科学知识,要担当,要冒风险,要付出牺牲。当地干部十分清楚,瑶山最适宜种植香蕉的梯度海拔是五六百米的湿润热带地区,气温必须保持在20度到30度之间,否则香蕉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此以往整个香蕉产业就会毁于一旦。于是,一个攸关香蕉产业命运的规划诞生了:优化低中高海拔产业带布局,引导农户“退蕉扩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全乡香蕉种植面积从五六万亩减少到三万亩左右,新增适宜经济林果两万多亩。

现在的瑶山,无论春夏秋冬,车子在海拔梯度五六百米的路段上行驶,都可以听到香蕉林里的知了声。知了的鸣唱声得特别优美,特别响亮,此起彼伏,慷慨激昂。据说,知了是耐温将军,它的背板上有空调机,会排出调剂温度的水分,冷却温度,散发热量。知了生存的温度与香蕉生长的温度基本相似。能够种植香蕉的地方就有知了鸣唱,有知了鸣唱的地方就可以种植香蕉。知了都明白自己该居住在什么海拔梯度上,何况种植香蕉的主人,更明白何处是香蕉的故土!此时,车中得诗一首:

香蕉叶大果鲜肥,求偶蝉鸣不尾追。

低唱浅斟歌舞缓,声声慢里共高飞。

几度蕉花红,几度蕉叶绿,几度知了唱鸣。当知了的鸣唱销声匿迹时,公路两旁的蕉林已经被更美的果林代替了。在行驶的车子里,如果打开车窗一看,但见金灿灿的柚子,红艳艳的沃柑,绿莹莹的柠檬,零零总总,大约16700多亩。这些水果都惧怕高温,适宜种植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之间。特别是柠檬,怕热而耐阴凉,年平均气温十八九度最为适宜。瑶山种植的柠檬果气味芳香,酸味独特,维生素C含量高,可作一般水果食用,又化痰止咳,生津健胃,一挂果就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为瑶山脱贫带来了曙光。

不过,一个柠檬的诞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分娩前已面临着阵阵剧痛。农民有土地,却没有资金、技术,更没有开拓市场的能力。“退蕉”容易,“扩果”难!如果以脱贫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入股,这需要乡村干部担当。如果资金被企业套走,或者效益不好而红利泡汤,贫困户就会雪上加霜,决策者就要承担风险。他们为了瑶山,坚持原则,认真论证项目,遴选合作企业,先引导36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用200万元的脱贫产业扶持项目资金作为股本金,入股河口秋歌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按股本的10%收益进行分红。农民很快得到实惠,甩掉了贫困帽子,企业获得了利润。乡村干部解除了担忧,获得了成就感。柠檬种植面积很快达到12651亩。有为的干部,助推着土地、人才、科技等生产力要素不断的优化组合,形成了顺应大自然规律的立体经济模式,很快吸引了翔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鑫利畜牧产业有限公司、炜晨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扎根瑶山。他们又在全乡成立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6605亩芒果、菠萝蜜;1万亩砂仁、草果等食用药材。全乡“扩果”2.33万亩,经济收入实现翻番!他们撕破了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的“无形之手”的神秘面纱,让农民看到了“有效市场”。

我们的车子从海拔1200米向2300多米的顶峰行驶,最抢眼的是高大的杉树和西南桦,犹如长在云霄里。他们在不宜种植水果的山顶上,实行“增林”,已经种植了1万多亩林木,1000多亩杉树,50多亩柚木。“增林”就是增加瑶山的水源林,也叫创造绿色GDP,因为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全乡保护着17万亩森林;各村寨保护着2万多亩村有林,也就是村民的水源林。茫茫林海宛如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闪烁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万紫千红,果实累累,宛如一座蕴藏着无尽植物基因的宝库,隐藏在茫茫的云海之中,期待着子孙后代的开发。

眼前的开发,他们十分慎重,将“增林”的重点放在既能保水源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上。厚轴茶是富含茶碱、咖啡因含量极微,营养成分与其他茶叶相等的保健茶。经过加工,具有气香味浓、色佳、提神解渴的特点,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心肌、松弛气管平滑肌,还有利尿等作用。这种茶叶最适宜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瑶山有个八角村,地处2000米左右的冷凉地带,过去长期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有200个贫困农户。乡村干部引进河口翔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联合培育厚轴茶苗20万株,种植2000多亩。全乡5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以脱贫产业扶持项目资金入股的方式种植经济林果,很快甩掉了贫困帽子。八角村的回龙、箐脚、沙梨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种植厚轴茶,甩掉了贫困户帽子,还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

事实上,瑶山之巅的农户脱贫极不容易,因为选择高效益的适宜作物难度极大。据说,大围山里有棵神奇的小草,揉半碗鲜嫩的小草汁,将鸡血滴在小草汁里一搅拌,红色的鸡血旋即变为清水。这棵小草叫野蚕豆根,民间用来治疗心血管病。有人建议在瑶山种植野蚕豆根。乡村干部却未轻易盲从,而是认真研究野蚕豆根生长的海拔高度,气温变化,土壤的酸碱度。他们考虑离开了原来的生长环境会不会失去野蚕豆根的效果,又考虑移植后的生长条件。最终没有大面积推广,而是十分谨慎地在瑶山小范围试种。由此看来,当一个有为的基层干部多么不容易,就像战斗在前线的军队指挥官一样,必须懂得地形地貌,找准等高线上的坐标,测准风速气压,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但不能取胜,反而全军覆灭。瑶山的立体经济,靠科学知识引领,靠有为的干部引领。

野蚕豆根图片,野蚕豆根的药用价值(2)

瑶族妇女做手工

回想六年前,我曾到过一个海拔六七百米的山旮旯里,那里叫顶坪村。当时的村民小组长是李正辉,他与邓贵珠、李保荣盛情招待我吃饭。那时,顶坪村还是水电路不通的地方,群众住在破烂不堪的叉叉房、土坯房里。吃饭的农户家是土坯房,屋顶是石棉瓦,四面用稀稀疏疏木板遮挡。我坐在靠园子的方向,几颗野生芭蕉树的叶子肥大得低垂在墙板上。恰逢雨过天晴,带着芳香的微风徐徐吹来,芭蕉叶上的水珠偶尔淋到我的后背衣服上,渐渐浸湿了脊背。脊背上的凉意诱发了我矛盾的思绪:如果寒冬暴雨,农户怎么生活。如果此屋变成一栋小洋房,那么必定胜过天堂。如今,这里真的变成了天堂:55栋小洋楼屹立在苍翠的瑶山,都是两层的瓦房,还有凉台、车库。全村226人全部住进了新房子。河口是国门边境县,他们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而且因地制宜地把脱贫攻坚与“强边固防”结合起来,实现了稳边安边、兴边富民的目标。瑶山的干部运用“做特民居”国家补助150万元和农户自筹的910万元,盖起与城市人一样的小别墅,村民们叫做小洋房。新村里还有文化活动室、灯光球场、道路、路灯,绿化、垃圾池、卫生公厕排污管、挡墙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是村里运用“做美村庄”的国家补助973万多元统一建设的。王绍强家过去一贫如洗,迁入120平米的特色民居之后,靠种植香蕉富起来了,还购买了私家车。李正荣家原来住在破土坯房里,搬入120平米的特色新居,种植香蕉、菠萝之后,也购买了私家车。李指明家也是从破土坯房搬入120平米的新居之后,从种植玉米转向销售香蕉,也购买了私家车。家家户户几乎都拥有新房、新车,都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新生活。当年的村长李正辉,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他回忆起自己娶媳妇时,只送得起一坨毛烟两角钱的彩礼。现在的年轻人娶媳妇送彩礼,至少是一台车子。村民发自内心地说:过去我们穷得叮当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这是瑶族群众千百年来的第一次与现代社会同步,也是历史性的经济跨越。

瑶山整体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目前,建盖的盘王广场,具有瑶族陈列馆、文化传习馆、文化浮雕、盘王殿等保护传承设施,是瑶山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象征,是瑶族群众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逢年过节,他们聚居在这里,欢庆新时代,感谢党和政府;新米节时,将糯米染成花饭,载歌载舞喜庆丰收,感谢祖宗与禾谷神;盘王节时,献上水果表示对盘王的崇拜和纪念,焚起高香祈求神龙保佑瑶山永远兴旺发达。

看着瑶山经济的“升腾”,我感到无限喜悦,欣然得诗:

蕉林碧海入云峰,四季风光各不同。

当代天恩何以报,瑶山处处颂烛龙。

野蚕豆根图片,野蚕豆根的药用价值(3)

瑶山留念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军分区党委*,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相关阅读: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汉族篇:万里云南有“可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白族篇: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历史性决胜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哈尼族篇:当大地成为艺术的时候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傣族篇:守护最后的原始雨林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苗族篇:荒田村的“攻坚之战”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回族篇:神奇而不神秘的纳古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傈僳族篇:高黎贡山深处的“济世良方”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拉祜族篇:芦笙在世界吹响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佤族篇:翁丁寨的“蒙太奇”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纳西族篇:石头城的崛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