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翡翠色的竹叶,斑驳洒向竹林下茁壮生长的三叶青。在这片被浓绿包裹的山林里,30多位村民正在开辟新的三叶青种植基地。
“年前我们在山茶园里也套种三叶青,争取明年到县城买房!”59岁的林农唐家育和弟弟边给三叶青套袋,边聊着丰收后的生活打算。
在遂昌金竹镇梭溪塘岭村,靠着种植三叶青,400多位村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眼下,大家又有了新目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数字化三叶青生产加工基地尽快投产。
如今,“每年1亿元”的目标产值,让这些搭上了中医药现代化快车的遂昌农民,真切感受到了迈向共同富裕的强大产业驱动力。
小山村种出了致富草
“一面是光荣,一面是贫穷”——这是过去梭溪塘岭村留给外界的最深印象。梭溪塘岭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由于地处偏远,加上缺少产业支撑,村庄经济一直比较落后。
“打零工不稳定,挣不了多少钱,心里也觉得没啥奔头。”10年前,唐家育差点被定为贫困户,他琢磨了很久,也找不到致穷的根源所在,“习惯了安逸,毕竟自家有山、有地,吃饱饭总归没问题。”直到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一家人开始感受到压力,“钱像水似的往外流,眼看存款见了底,心里直发怵。”
也是在10年前,一座三叶青种植基地——“药王谷”在村后的荒山上出现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唐家育在基地里帮了一年的工,翻地、除草、修边坡、放苗……虽然*都是最熟悉的农活,但到年底两口子一算帐,多了3万多元收入,“看来这是个有奔头的产业!”从那之后,唐家育一家就算正式“入了行”。
如今,梭溪塘岭的“药王谷”已远近闻名,就连“掌门人”傅长泳都没想到“成功来得如此顺利。”
在傅长泳的记忆中,野生三叶青是梭溪塘岭人家最常见的草药,“村里人感冒发烧、头疼脑热都吃它,管它叫‘药王’。”在外经商攒下第一桶金后,傅长泳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首先想到的就是驯化三叶青,实现规模化种植。”
在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三叶青种植技术后,傅长泳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得到了中医药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成功在种植基地中落实了智能控温控湿等科技手段,并于2012年7月成立遂昌县青苗中草药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中药材、食用菌科研、生产开发和经营销售。
如今,合作社已建起2000平方米育苗连栋大棚,1000平方米育苗床,年产三叶青种苗500多万株。在700亩核心基地里,钢架大棚覆盖300亩,竹林与山茶林下套种200亩,昔日荒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在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周边不少村民主动上门取经,傅长泳不仅无偿共享三叶青种植技术,还将基地培育的种苗低价或免费提供给种植户。“2018年,我们申请了社会化服务项目,政府补助一部分,我们自筹一部分,对有意向种植三叶青的低收入农户进行帮扶,向他们免费赠送苗木、提供种植袋和技术指导,并与他们签订兜底回收协议,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傅长泳说,三叶青已经成为当地的助农增收产业,每年最忙的时候,基地还会从村里招六七十名帮工,按月支付工资,去年,单是支付农民的薪资就达到了150万元。
和唐家育一样,村里大多数60岁左右的留守农民都在“药王谷”找到了工作,挣到了比过去种地更丰厚的“薪水”。去年,唐家老两口“赞助”小儿子全款购置了一辆价值10多万元的小车,“生活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与村民日益殷实的生活相呼应,2019年,遂昌三叶青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年,“药王谷”700亩三叶青基地年产三叶青20吨,产值近1000万元,“产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如今,傅长泳正在规划将“药王谷”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种植于一体的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更多村民奔向共同富裕!”
全产业链模式点燃发展引擎
在遂昌石练镇健康产业园南侧,投资数千万元的数字化三叶青生产加工基地项目投产在即。生产车间里,智能机器人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室内装修正在同步进行。
“签约至今不到一年,马上就能试生产,效率之高超乎想象!”看着厂房一天一个新模样,浙江五养堂药业董事长、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吴学谦喜出望外。
据了解,这一项目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温冻干三叶青技术的五养堂药业投资建设,其智慧化生产线集中药材智慧农业、生物制药和大健康产品深加工于一体,每年可生产500吨三叶青、灵芝等中药健康产品。
尽管产业发展起步早,但在过去,石练镇的三叶青生产主要以粗加工为主,规模小、附加值低,种植户对扩大产业的积极性并不高。为破解瓶颈难题,当地建成了丽水市唯一一个以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小微园——石练镇健康产业园,精准招引高新企业项目入驻,五养堂药业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将把它作为石练镇首家上市公司来培育,集聚最大力量使之成为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企业,亩均税收贡献突出企业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企业。”石练镇党委*吴志春说。
“石练镇有得天独厚的中草药种植环境,当地‘大产业 大健康’模式更是与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不谋而合。”据吴学谦介绍,建设三叶青全产业链,首要解决的是种植难题,“三叶青忌强光,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而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也让三叶青扩种计划难以实施。但在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遂昌,发展林下种植就能让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很快,连片的竹林下就套种起三叶青。“竹子能挡风遮雨、遮蔽强光,为三叶青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吴学谦告诉记者,形成标准化栽培模式后,三叶青的产量和质量都能实现飞跃,“预计亩产值可增加1万元以上。”
标准化种植做深共富大文章
关于三叶青的创富故事,在遂昌数不胜数。
从2014年起,遂昌县金竹叶村山茶油专业合作社联合81户农户在油茶林、毛竹林下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至今已超过400亩。合作社负责人涂志光告诉记者,2017年,技术人员在油茶林下的30平方米试验地里,挖出了5公斤仿野生三叶青的新鲜块根,每公斤采购价达到了800元。有趣的是,创新的套种技术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油茶产量较过去高出了3倍左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投身林下经济的遂昌林农越来越多,除三叶青外,青钱柳、厚朴、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也在深山“遍地开花”。据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林业生产科工作人员黄士洪介绍,全县在油茶林、毛竹林、杉木林、厚朴林等基地套种林下仿野生中药材面积已有5350亩。随着《遂昌县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更是风生水起。
按照省林业厅“一亩山万元钱”的林下经济创新发展模式,2014年以来,遂昌积极探索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中药材种植与产业发展,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遂昌县油茶林下仿野生中药材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和省林业产业类重大重点建设项目《遂昌县油茶林下三叶青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并获得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项国家级荣誉。
“在开展林下中药材科学种植与管理的过程中,科技是最强的引领力。”黄士洪告诉记者,通过应用无纺布套袋栽培这项国家专利技术,制定《油茶林下仿野生栽培三叶青技术规程》《毛竹林地三叶青袋式栽培生产技术规程》等4项地方标准规范,当地的三叶青种植已基本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我们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遂昌现场指导,确保每年得到科技培训的人员在2200人次以上。”
此外,遂昌还形成了一支10人标准化人才队伍,其中涂志光、邓金发、周春芳3人经中国林学会评审,成为中国首批林业乡土专家。
科技的影响力,不止颠覆了林农的种植理念,更刷新了人们对产业潜能的想象力。今年6月,五养堂药业引进的冷冻干燥设备正式启用,经过深加工的三叶青产品销售额至今已超过480万元,预计年底可达700万元。“通过四到五年发展,销售规模将提高到6亿元以上。”吴学谦告诉记者,公司25%的支出用于向当地村民收购三叶青原料,生产规模稳定后,仅收购价就将超过1亿元,“能全面提高当地种植户的收入水平,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 通讯员 雷晓云 王泽 华龙飞 朱少华
(来源:丽水市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