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沙无垠
本文是为回答用户的提问而撰写。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可能对基督教的范围理解得过于狭窄,对于历史上的东方景教教会可能了解不多,所以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比大家印象中要大。伊斯兰教直到明朝,才因为国际上的诸多大事件而在内陆亚洲战胜基督教,立足于西北地区。这其中的种种纠葛,这篇雄文都会剖析清楚。希望提问的用户能够满意。
这个问题,涉及到四个方面,其一是外援的强弱;其二能否占据一定岗位,获得稳定经济基础;其三是要能够占据军事地位,用武力去消灭非己的势力;其四,是能否做好本土化的工作还能同时保持自身特点。
基督教比伊斯兰教更先传入中国
1
论起内亚地区的宗教,就不得不提一下,基督教兴起以前,此地流行的两大宗教,即来自波斯的祆教(拜火教)与来自印度的佛教。
前者依靠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赫赫武功,传播到了中亚地区,但在希腊化时代,也面临着印度传来的,主要流行于印度刹帝利种姓武士当中,并获得了印度-希腊王国以及贵霜帝国支持的佛教的挑战。
此时的佛教,实质上在艺术上和思想上也产生了一定希腊化的色彩。艺术上自不待言,赫赫有名的犍陀罗艺术,把阿波罗的模样改造成了佛陀的形象。在思想层面上,也受到了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业力”影响人的命运的思想。
犍陀罗艺术中阿波罗式的佛祖
然而,随着希腊化的退潮,加上波斯地区本土化的政权安息(帕提亚)、萨珊两帝国武功也颇为强盛,祆教又重新占据了上风。不过,此时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原汉朝西域都护府羁縻之地区)还是佛教占据上风的,因为佛教僧侣及信徒们也在维持着西北通往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次大陆的商旅贸易。
另一方面,由于南北朝时代,我国北方的北魏-西魏-北周这一系列政权,直到后来的隋唐,也需要波斯方面输入的冶金技术以及其他用来炫耀性消费的商品,波斯祆教在西北及中原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名鼎鼎的萨保府,就是管理信奉祆教的粟特人及波斯人的机构,也是南北朝后期到隋唐,中原地区招商引资的一大助力。
在隋唐时代,跟随祆教一起进入中原的,也包括在东罗马因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打击,故而被萨珊波斯政权加以发展利用的一大基督教支派——东方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即中国古人所谓之“景教”)。
“景教”在唐朝,也属于官方认可的“三夷教”之一。“三夷教”,即祆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
三者当中,祆教主要倚仗于波斯、粟特商人的势力,萨珊波斯政权被阿拉伯帝国消灭以后,在西亚,祆教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极大打击,不少信徒被迫逃亡至印度,或追随卑路斯(Peroz)王子逃亡至唐朝。祆教一直是“三夷教”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安禄山的母亲阿史德氏,就是一名祆教的女祭司。安禄山造反,也拉拢了不少“杂胡”中的祆教信徒参与。
景教的信徒,则有教士伊斯跟随郭子仪平叛,他本人也被唐肃宗赐以“紫衣袈裟”(可能是近似于罗马皇帝紫袍式的僧袍),对于唐廷,名声要好一点点。相比之下,祆教内部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以及令中原人所不齿的“以姊妹为妻妾”的风俗,更被人厌恶一些。
但伴随着“安史之乱”的,还有整个河西陇右地区陷入吐蕃的变故,使得唐廷的财政收入开始主要仰仗于依靠运河运来的东南财赋资源,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被大大弱化了。
这使得“三夷教”与其总部的联络,日渐减少。景教在中原地区,也不得不采用了佛教化的术语来包装自己,如称耶稣为“景通法王”,耶稣的十二使徒,以及《旧约》中的各路先知,也被以“法王”称之。这也使得景教渐渐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加上缺少外面的人力及财力支援,早在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以前,就已经衰落了下去。不过,在吐蕃羁縻控制的高昌等原唐朝安西都护府地区,景教信徒依然与巴格达的总部联络紧密,生存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