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动物骨汤——猪骨汤、鸡汤
许多人都听喝骨汤可以补钙,比如骨质疏松的人群,就经常为了补钙而和大棒骨汤中的骨髓。其实骨头里的钙是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很难溶于水,几乎很难被人体吸收。喝骨汤不但补不了钙,骨头汤的油脂还使人体摄入了大量的胆固醇,长期食用很容易导致肥胖、高尿酸、高血脂,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鸡汤也不适合高血脂患者的,因为鸡汤中含有大量脂肪,被人体吸收后,会促使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进一步升高,这会使胆固醇等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上面说的这几种胆固醇高的食物我们尽量少吃!
最后,建议大家多吃一些不含胆固醇或者胆固醇含量较低的食物,比如:谷类、蔬果、豆制品(豆浆、豆腐)等几乎不含胆固醇;肉类建议选用鱼肉、虾、禽类、精瘦肉等胆固醇含量较低的品种。烹饪方式也要少油少盐少糖,尽可能少煎炸少烧烤,在享受美味原汁原味的同时,也拥有健康!
6招不让胆固醇“越界”
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20%~30%是吃进去的,其余需要肝脏自身合成的。所以,降低胆固醇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 作息规律心情好
对普通人来说,增加运动、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是控制胆固醇水平最有效的办法。
所以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学会调适压力。
2. 调整饮食摄入
控制食物摄入总量,少吃或不吃高脂高糖食物。这些食物包括红肉(牛肉、羊肉、猪肉)、动物脑、内脏、全脂类食品(如全脂奶、奶油、奶酪、黄油、冰激凌)、某些油脂以及由这些食物加工成的食品(如甜点、蛋糕、派)等。
食物要多样化,多吃果蔬、豆类和鱼肉蛋奶,饮食少油少盐。烹饪方法多用蒸、煮,少用油炸。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其中就对蛋类、内脏类、脂肪类有明确的建议:
蛋类建议每天40克~50克(大约1个鸡蛋的量),吃鸡蛋不弃蛋黄,每天吃1个鸡蛋的营养效益远高于其胆固醇的影响;
动物内脏含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建议每月食用2次~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摄入,建议每天烹调用植物油,摄入量为每人25克~30克(半两左右)。
注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大多数人的,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群,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膳食中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3. 遵循医嘱,规律服药
如果体检时发现“坏胆固醇”已经超标,就不能只靠限制饮食来控制。最好到三甲医院复诊,看超标多少,有必要的话,要遵循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复查。
服药后胆固醇正常了,不能贸然停药。停药后胆固醇会再次升高,心脑血管系统会再次受到危害,所以一定要长期坚持用药。
4. 定期体检
定期测血脂,尽早发现胆固醇水平异常才能尽快干预。
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
具有危险因素者,如男性超过45岁、女性绝经后、吸烟、肥胖、有家族史者,应每半年到1年检测一次;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应每3个月~6个月测一次血脂。
5. 增加运动量
每周运动3天~5天,每次至少做连续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可打太极、快走、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等,以身体微微出汗,第二天不感觉过累为宜。
6. 戒烟酒
吸烟会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三酚甘油水平,降低“好”胆固醇水平。酒精会刺激机体,使胆固醇进行沉积,同时也会造成动脉硬化,同时还使肝脏负担加重。
资料:CCTV生活圈
编辑:陈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