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工作环环相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疫情发展迅速,防疫工作刻不容缓,清廷任命伍连德为总医官,全权节制疫区的地方政府、军队、交通、铁路、警察的指挥调度权,相当于就是清廷派往疫区的钦差大臣,此时的伍连德年仅31岁。
就这样伍连德支身一人只带着他的一个学生就来到了当时疫情最为严重的哈尔滨。来到哈尔滨的时候,看到的场面很是让他着急,可以说满大街躺着的都是病逝之人,人们根本不敢靠近这些因为鼠疫而死的人。而伍连德抱着治病救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解剖了鼠疫死者的尸体并在其中成功的检出鼠疫杆菌。
在那个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抗鼠疫血清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的年代,伍连德做出了一个大胆而英明的决定:将全城乃至整个东北大隔离加火化。要想隔离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东北主要铁路干线掌握在俄日手中,掐断铁路必须得到这两个国家的同意。为此,伍连德积极与俄方沟通“遽请俄人将附近各站停止卖票,断绝交通”。
清政府也采纳了伍连德的建议,“速令哈尔滨与俄合办、奉天与日合办,同心协力,捐除猜嫌,各使疫毒早息”。当地政府随即与俄日共同协商防疫措施。短短几天时间,东北交通全部切断。而要火化尸体更是有违当时国人的下葬传统,在《东三省疫情报告》中曾这样记载:“死亡之事,我国人视之犹重,保存尸体,既同于神圣之不可侵犯。”但为了扑灭疫情,伍连德甘冒这“天下之大不韪”,他上报清政府。发文48小时后,清政府照准在哈尔滨进行火葬。
于此同时,他还设计 “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
经过隔离和火化等诸多措施后,经过4个月后,鼠疫终于被成功消灭!这一次防疫战的胜利离不开伍连德的博学和防疫措施采取的快速果断。
这一役,使伍连德成为了当时公认的亚洲鼠疫防控第一人,后来伍连德致力于传染病的研究。1935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候选人,可惜直到50年后才公布,那时伍连德早已去世了。
这场1910年发生的鼠疫有许许多多的“既视感”,不知道看客们看到了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