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
一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栽培于我国南北各地农村地头、屋旁的植物。
彼时的洋姜,高大的植株是供人观赏的花卉,地下丰富的块茎是农家餐桌上能腌、可酱、熬粥、晒干、供鲜食的百变小菜。
洋姜像姜不是姜,姜辣、洋姜甜,洋姜的味道是童年。
现如今,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洋姜这个儿时“美味”,在很多农村地区也已经相当少见了。
“胰岛果”
一种近两年热度较高,宣传中易种植、产量高、“果实”营养丰富且含有天然胰岛素、市场需求大、包回收、种一亩赚两万的“新特”作物。
显然“胰岛果”的这些标签,足以吸引不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现实也是如此,确实有很多人为“亩赚两万”进入了这个产业。
不过宣传中高回报、高营养、能降血糖的“胰岛果”,咋看都像现如今农村已鲜有种植的洋姜。
已在产业内的人,有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有的是真糊涂;想发展还未跨入产业内的人有担忧和质疑。
大家需要一个客观的真相。
所以今天,咱来聊聊洋姜,谈谈“胰岛果”,顺便辟几个谣。
植物洋姜洋姜,中文学名菊芋,是菊科向日葵属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与它的“近亲”向日葵一样,也是原产于美洲大陆的植物,约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又传入我国(早期一直是半野生种植,因此具体传入我国的时间不详)。
原产于美洲大陆的植物,不少都是“Bug”级的存在,洋姜也不例外。
首先洋姜对环境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抗寒、抗旱还耐盐碱,在冬季洋姜块茎能够耐受-40℃——-30℃的低温,春季萌芽后不怕霜冻(非极端天气);别的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的干旱、盐碱地区,它能活得很好(极端环境除外)。
其次,无性生殖的洋姜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永生”,洋姜主要依靠块茎繁殖,块茎产量很大,其地上部分春季萌芽冬前枯萎,过冬后块茎再次萌芽又是新的一轮,只要环境适宜,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再者,洋姜具有高度的竞争性,洋姜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加之其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其能很快地占领生存空间资源,夸张一点说,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洋姜生处寸草不生。
因为这些特性,早期洋姜还曾在欧洲泛滥,成为难以遏制的入侵植物。
洋姜传入我国后没有成为入侵植物的原因有二。
其一,中国人善于发现食物,起到繁殖作用的洋姜块茎,在初期传入时就让我们变着法的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