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会让人得病。
是的,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微生物被称为真正的宇宙之王,人类没有诞生的时候他们都存在了。
人体也是一样,浑身上下都是细菌,但是绝大多数微生物是不致病的,甚至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发现很多微生物是有益的,比如肠道菌群就是典型的例子。
近年我们发现很多人由于生活习惯不良或药物滥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引起消化疾病,补充一定的细菌后症状明显改善。
当然,我们今天主要谈致病性微生物,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本身有毒力的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它本身可以产生肠毒素引起发热和腹泻;
另一种是条件致病菌,这类细菌本身就在我们体内某个部位,比如大肠杆菌,我们肠道有很多,但当我们的肠道粘膜屏障损伤了,它跑到血液里去了,就会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严重会危及生命。
三.检验人如何精准找到病原体?都有哪些技术和方法?
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我们常用的主要有四大类的技术方法:
第一就是形态学方法,简单直观,通过显微镜直接看到染色后的病原体;
第二就是血清学方法,通过成熟的免疫学技术检测患者血液里的抗体或者抗原;
第三就是培养鉴定的方法,尤其对于细菌比较常用,通过培养基模拟细菌体内繁殖的条件来对细菌进行体外培养,在对培养出来的细菌进行鉴定;
第四就是分子检测技术,常用的有PCR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对一些体外无法培养的微生物十分有用,比如病毒、胞内菌等。
四.老百姓口中常说的“消炎药”,该怎么用呢?
抗生素,指的是能够起到抑菌、*菌功效的药物,种类非常的多,主要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苷类等。
在我们微生物室,针对分离出来的细菌会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药物基本覆盖了我们常用的抗生素种类,不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在不同患者体内药物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药敏实验可以精准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既有效又经济的抗菌药物。
五.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最大的危害还是细菌耐药。
本来抗生素的发现历史也不长,从192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开始,也不到100年,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士兵的性命,而后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很多种类的抗生素。
但是人类和微生物从此进入了“此消彼长”的时代,人类科学家们每隔10年左右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生素,没过两年细菌就产生耐药性,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我们研发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预测,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全球每3秒将有一人死于多重耐药菌感染。
除了细菌耐药,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二重感染风险,也就是说抗生素*死了敏感菌,而不敏感菌或霉菌却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另外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过敏反应风险,引起药物毒副作用。
六.国家有哪些行动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从2015年起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抗生素合理使用这项工作,2016年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刚刚上个月的10月28号,国家13部委又联合下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说明我们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同时国家卫健委也对《国家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和改版,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
2019年全国各地限制或全面取消了门诊输注抗菌药物,另外世卫组织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作为“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全国各地也会做相应的宣传。
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抗生素合理使用方面还是动作比较得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