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研究表明,
血浆源性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乙肝疫苗到底需不需要补打?我国从1984年开始引进乙肝疫苗。隆安县位于广西省境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HBV高发县之一,1岁至60岁人群中HBsAg的阳性率为16.9%,并最终被选为5个乙肝血浆疫苗临床评价研究地点之一。
隆安县自1987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0、1、6个月龄的新生儿接种了3剂10μg血浆乙肝疫苗。此后的多项研究表明,血浆源性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疗效、保护率,大大减轻了隆安县乙肝的疾病负担。
然而,研究发现,队列人群中抗-HBs抗体(anti-HBs)阳性率和疫苗有效性下降,免疫后一年内HBsAg和HB核心抗原抗体(anti-HBc)阳性率上升。
另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抗-HBs浓度逐年下降,在初次接种乙肝疫苗后形成保护性抗-HBs水平的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从99%(接种后1年)下降到83%(5年)、71%(7年)和37%(15-17岁)。
众所周知,如果抗-HBs水平低于10mIU/mL,则个人容易感染HBV,因此建议补打乙肝疫苗。然而,其他研究人员认为,不管抗-HBs逐渐下降和丧失,健康人充分进行初级免疫可确保长期预防乙肝急性期和慢性期。
有人提出,在接受一次完整的初级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成功的参与者的HBsAg状态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呢?尤其是在初次接种完成25年后?
疫苗有效性可超过20年因此,今年12月,一项旨在探讨中国南方隆安县长期免疫人群2015-2019年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HBsAg血清转化的研究得以发表。
该研究在2015年进行了旨在了解血浆源性乙型肝炎疫苗长期(26-33年后)免疫效果的数据收集;2019年进行了第二次数据收集,以评估同一队列中的血清转化率。
该研究对乙肝疫苗接种后26-33年血清中的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定性比较,并定量评估HBV两对半,计算出2015-2019年抗-HBs血清转化率。
结果显示抗体水平升高至保护水平的概率(抗-HBs≥10mIU/mL)为37.6%(192/511);HBsAg阳性率为5.3%(27/511)。在参与2015年和2019年数据收集的143名参与者中,血清转化率为3.5%。这些发现表明,在高流行区,抗-HBs状态可以血清转化为保护性浓度。
尽管有这些局限性,本研究为临床实践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征。在临床实践中,全世界推广的建议表明,在初次免疫后,对乙肝的持久保护超过20年。
这项研究的数据说明,3.5%的受试者在初次接种疫苗后26-33年血清转化。也就是说,在疫苗接种后26-33年内,保护性抗体仍能升高至保护水平。因此各位乙肝战友大可不必担心乙肝疫苗的有效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