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防风、紫苏解表3药,如何用好?荆芥。荆芥,辛,温。入肺、肝经。祛风解表有专长,《神农本草经》(以后简称《本经》)云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其气轻扬,专走肌肤,不似防风袪风能深入骨肉。
荆芥又称“西番芥”。因为它类似一种香菜,故又称香荆芥或姜芥;还因为它与紫苏、白苏近似,而有十分古老的名字“假苏”。西番芥的别名,自然是说在异域之地也有它的身影。
荆芥早就被国人视为药食两用之物。芥之名彰显了它的滋味鲜明,鲜品荆芥有着清香而凛洌的滋味。从文献记载来看,四川蜀中一带是较早品尝到其滋味的。如名医华佗的弟子吴普精专本草,《吴普本草》中记述它又叫姜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而川人这一吃,就吃了上千年。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说:荆芥“生汉川泽,今处处有。初生生香可啖,人取作生菜”。荆芥以假苏之名被收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药。本草典籍,先是列它为草部,后来列在菜部,并且记载其功效时,总不忘它的食用。《新修本草》中有说:“假苏:此药,即菜中荆芥是也······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也。”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元代《饮膳正要》有食疗的荆芥粥。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糖史》中还原了荆芥糖。
荆芥具有解毒、止痒、利咽喉三大作用。 解毒:本品辛温,发散风寒。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使用。凡一切感冒,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选用之。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观《摄生众妙方》之荆芥败毒散,治疮肿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过彼用于外科,我用于内科而已。
止痒:《医宗金鉴》消风散,治皮肤病痒,首列荆芥散风止痒。荆芥内服或煎汤洗浴,对皮肤痒症皆有显效,既能止外痒,当然能止内痒。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觉喉痒。同时才迸发咳嗽。荆芥擅长止痒散邪,服用后,咽喉痒除,咳嗽也随之缓减。是借鉴成方,由外及内的思路。
利咽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治咽喉肿痛,声不出,咽之痛甚。组成荆芥汤的荆芥、桔梗、甘草三味药,《医学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又推而广之,用治喑症。凡外感咳嗽,伴有声哑或失音,或发声困难者,认为是风邪结而不散,属于“金实不鸣”,必用荆芥汤祛风散结利咽喉,屡用多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