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药剂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荆芥别名假苏、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等,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呈黄绿色,花穗部位呈深黄绿色,茎部为方形并微带紫色,茎横切面呈黄白色,其干燥茎叶和花穗入药史悠久。《本草纲目》中记载“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荆芥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另含异薄荷酮、薄荷酮、胡薄荷酮、荆芥苷、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化合物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止血等作用。
药理作用
(1)抗炎镇痛作用。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面对损伤性刺激如感染、组织损伤等,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研究发现,荆芥的挥发油类成分具有较好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特点,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TLR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脂质过氧化的减少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有关。
疼痛由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伤害性传入通路与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并产生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荆芥挥发油能够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并明显改善小鼠的棉球肉芽肿,表明荆芥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2)抗肿瘤作用。荆芥对肺癌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对前列腺癌也有一定作用,其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分裂等达到抗肿瘤作用。荆芥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活力,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前列腺癌作用。
(3)抗菌作用。荆芥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黄曲霉、绿色木霉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提取液可通过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使细胞内容物外渗,从而抑制酵母菌及霉菌活性。
(4)止血作用。荆芥提取物可刺激小鼠外部血液凝固系统并激活纤维蛋白原系统,使其尾部出血和肝出血时间变短,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5)抗氧化作用。荆芥水相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功能,由于自由基有很高的反应活性,且大部分自由基处于稳定结构,荆芥水相提取物能够加速其还原过程,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延缓脂质过氧化进程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同时,荆芥水相提取物也能对Fe3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所致脂质体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表现在降低脂质ROS堆积,避免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从而减缓细胞死亡。
(6)保肝作用。荆芥挥发油能够增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糖基转移酶(UGTs)和磺基转移酶(SULTs)的mRNA表达,并抑制CYP2E1活性,从而抑制毒性中间体的形成,减轻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伤。
(7)抗病毒作用。荆芥醇提物,用于感染甲型H1N1病毒的小鼠,发现用药后小鼠死亡率及肺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荆芥醇提物对甲型 H1N1病毒感染可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荆芥穗水提液进行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病毒活性检测,结果发现荆芥穗水提物对 RSV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被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小鼠每日给予荆芥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小鼠的存活率,表明荆芥提取物具有抗EV71活性的作用。
中药属性
荆芥性辛、温,归肝经、肺经。主治: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用相同,惟发散之力较强。
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食疗应用
(1)荆芥桔梗粥——清热宣肺、利咽止咳。
材料:荆芥9g,甘草6g,粳米60g,桔梗12g。
做法:把荆芥,桔梗,甘草用纱布包好,水煎去渣,加粳米煮粥吃。
(2)凉拌荆芥——理血、止痛。
材料:鲜荆芥100g,姜丝5g,蒜粒3g,葱末3g,香油、醋、酱油、鸡精各适量。
做法:把荆芥切段;荆芥入盘,放进姜丝,蒜粒,香油,吃醋,酱油,鸡精,搅拌均匀即可。
禁忌
荆芥忌驴肉、无磷鱼;表虚自汗、阴虚火旺因而头痛者禁止服用。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