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嘉悦
近日,浙江杭州的52岁王女士右侧上腹部隐隐作痛,到家附近医院就诊,做了肝脏增强磁共振后,医护人员叮嘱“多饮水,多排尿”,让造影剂尽快排出身体。回家后,王女士在4小时内狂饮了7升约14斤水,没过多久就出现了恶心、呕吐、手脚抽筋、意识模糊、无尿等症状,家人赶紧送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经过检查,王女士血液中的钠离子含量为122毫摩尔每升,患上了严重的“稀释性低钠血症”,俗称“水中毒”,膀胱急速扩张产生了急性尿潴留,导致了无尿状态。好在王女士及时治疗,痊愈出院。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喝水对健康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更有研究发现,体内水分不足,心衰、中风、房颤、外周动脉疾病、慢性肺病、糖尿病以及痴呆症的风险会升高,这足以证明水对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短时间内过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通常情况下,如果喝太多水,身体会通过增加尿液、汗液、呼吸的排出量,恢复体液平衡和正常机能。然而,如果在身体不缺水的情况下快速过量饮水,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电解质稀释,血液渗透压降低,水通过细胞膜渗入到细胞内,导致细胞水肿进而引发“水中毒”,大脑的损害首当其冲。
从中医角度看,人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饮水入内,不是直接往下流动,而是要通过“气化”(化水为气)才能被人体所吸收。中医认为,水由口入胃后,要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水道以及肾、膀胱的气化,才能把水布散于全身。这个气化过程要消耗身体很多能量。对于有些人来说,“水比谷难化”,不适当喝水甚至比吃饭还难消化。因为身体气化不足,则水入体内,不仅不能濡养五脏六腑,还容易形成“水饮”(体内水液输布障碍、运行失常、停聚于体内所形成的现象),甚至化为“水毒”,蓄积体内,危害健康。这足以见得喝水重要,而喝对水更重要。
朱毅表示,一般来说,“水中毒”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就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逆转血液稀释,避免死亡事故发生。每天喝多少水最好参考自己的体重,每1公斤体重可以对应30~40毫升水。100公斤体重的人喝4升水是没问题的,但需要在一天内分次喝,而不是一次就喝完。
一般人群补水,具体建议如下:
少量多次。喝水讲究适可而止。每次尽量不超过500毫升,不要一次喝太多。如果觉得不够解渴,3~5分钟后,可再喝一点。特别在运动时或大量出汗后,应先坐下休息片刻再喝水,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
不喝过冰的水。冰水、冷饮会刺激肠胃,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的活性。夏天建议喝18℃~45℃、接近体温的白开水,有助于身体吸收利用,解渴效果更好。
别等口渴时再喝水。生活中最好做到“未渴先饮”,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一般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判断身体是否缺水:尿液呈浅黄色表明喝水量足够;发黄,暗示身体缺水;深黄色,提示身体严重缺水,甚至存在脱水情况,应马上补水;透明无色,说明补水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