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泰国特派记者 张矜若 环球时报记者 崔瑾玥 李萌】编者的话:近日,“胡椒价格从20多块涨到70多块”“白术价格疯涨比黄金还离谱”“中药为什么越来越贵”等成为热议话题。从去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呈现普涨态势,部分药材价格成倍上涨。价格“狂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消费市场,中药材的进出口情况有哪些变化?中药材处在中医药产业链上游,其价格波动又将如何影响行业?
近日,国内中药材市场又经历了一波快速上涨。将这个行业话题带入公众视野的,是一味令人意外的药材——胡椒。胡椒药食两用,可作为香料,又可入药。根据中国中药材相关价格指数数据,今年1月至5月,胡椒月指数已从646.66飙涨至901.32。《环球时报》记者27日在药通网上查询发现,黑胡椒当前价格为每公斤50元,价格指数月度环比上涨25.6%,季度环比上涨76.7%,年度环比涨幅达85.2%。
“这一段时间以来,胡椒的价格可以说是‘上蹿下跳’。短短几天,从每公斤四十多元涨到六十多元,又在两天内回落至四十多元。”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药通网董事长徐宏伟2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胡椒进口占比很大,价格变化一方面取决于产量,另一方面全球整体的供需变化也会直接传导至国内。
涨价的中药材远不止胡椒。今年4月,作为常用药材之一的白术就成为被市场关注的“疯涨热点”,价格涨至每公斤180元,较3年前涨了10倍。不少商家称价格高到“不敢拿货”,“炒作白术能够造富”等传言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
徐宏伟称,今年以来,白术、白芍,丹皮、猫爪草等中药材都属于涨跌变化较快、波动明显的品类。若将时间轴拉长来看,“药通网”上的中药价格指数已从2017年的1000点,上涨至近期的1700点,7年间上涨幅度达到70%。
在北京工作的杨潇杰记忆中,近十年,中草药价格的上涨幅度远高于70%。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从2008年开始,就定期为患有慢性病的父亲抓药,需要奔走于知名中医医院和中药房之间,将医生开具的药方按方抓药,并请药房制成便于保存和服用的药剂水丸。“这其中存在药方调整带来的成本变化因素。但总体而言,同等疗程花在父亲身上的抓药支出上涨了10倍不止。”杨潇杰告诉记者。
徐宏伟认为,不同中药材涨价的原因各不相同。受到资源稀缺、采摘难度、种植成本、自然灾害导致减产等因素影响,不同品类的药材供给波动幅度较大,从而影响价格。此外,中药材的生产全靠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较容易出现滞后性,导致一些起伏涨落。
中国中药协会种养殖专委会副秘书长贾海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民众对中医药养生保健需求强劲,也带动了中药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部分海外市场供需两旺
在位于曼谷老城区的泰国华侨中医院,医生和护士们穿梭在各个楼层的诊室里有条不紊地工作。不同肤色的患者们安静地坐在指定区域,等待问诊或取药缴费。《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虽然是工作日,但来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来自欧美地区的患者。医院的中药房距取药窗口不远,承担着全院的中草药调配、煎制和配送工作。药房大夫娜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里目前有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中成药、院内制剂以及养生保健类等约1100多种中药。
泰国华侨中医院副院长陆海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泰国目前有1800多位职业中医师,很多都开设了诊所,对中药材、中成药以及颗粒剂的需求逐年增加。“疫情结束后,泰国人对健康更加重视,对草药和对中医的认可也增加了。”陆海瑰说。
娜查告诉记者,这家中医院每月的配药用量大约为13吨,“因为销量特别多,每次来了10公斤药材,一两天就用完了。我们从中国具有资质的中药材饮片工厂进口药材,实时关注其湿度和状态,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事实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消费市场,不仅是中药材的生产及出口国,同样也是中药材最大的进口国。近年来,因为人工成本上升、土地资源受限、种植技术改变等原因,部分中药材的进口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环球时报》记者经查询了解,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口国家/地区共有65个,以亚洲为主,主要有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品种为胡椒、无花果、槟榔等。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进口量增幅最大。
以泰国为例,这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合种植多种应用广泛的中药材,如姜黄、甘草、人参等。泰国政府近年来对中药材种植和草药产品的出口也给予了一定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中药材的种植和贸易。欧睿国际的报告显示,泰国草药产品零售额位居世界第8位,仅次于中国大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2017年至2022年,泰国出口草药原料和产品超过122亿泰铢(1000泰铢约合197元人民币),居东南亚首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2023年,我国中药材进出口数量总体趋势平稳,近3年每年进口中药材在30万吨左右,价值约为120亿元,出口中药材每年在10万吨左右,总值约为50亿元左右。
标准化种植是“良方”
中药材产业链的流通逻辑是怎样的?徐宏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种植环节,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药农自种自销,在集贸市场或中药材市场销售给中药加工企业。“药材经过切制、炒制、蒸制等加工方法形成中药饮片后,其产品性质转化为药品,或直接、或经过批发企业进入中药房、连锁药店、医院等地。”
在快速增长的需求面前,产能提升成为行业短板所在。贾海彬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中药材的种植方式和流通体系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业化的需求,“这是供需矛盾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在过去3年里,中成药及中药饮片需求量快速增长,库存不足加剧了供需矛盾。贾海彬以白术举例称,单是饮片需求就从2019年的9200多吨,快速增长到14600多吨,增长了58.7%。
贾海彬认为,此轮中药材涨价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影响,包括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民众用药成本增加等。此外,中药材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较容易出现滞后性,“这也可能导致部分产地盲目扩大生产,为后续价格下跌埋下伏笔”。
标准化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徐宏伟认为,当前我国中药材的种植以传统的农副产品种植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比例在提升,但整体比例还是不高。种植流程、加工标准不够清晰,农药化肥制剂残留监测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也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这些标准的缺失会影响到中药材的质量,也会影响中医治疗的效果。”徐宏伟告诉记者。
今年1月1日,由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标准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对药物提出更多规范和检测要求。此前在2023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发布了《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提升产能,持续推动中药材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已成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良方”。
来源: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