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是由我国的某些人非常随意提出来的,一个不为任何其他国家所认同,更不为国际医学界所承认的伪医学概念。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亚健康”概念出现在2000年前后。
在万方或知网检索“亚健康”可以清楚地显示,2000年之前检索不到任何文献,2000年后开始出现大量相关文献,到2011、2012年前后达到高峰,近年来又迅速冷却。
国内最早出现“亚健康”一词的是2002年刊发在《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上)》一篇名为“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的“综述”。
我们知道,《国外医学》上的这类综述主要就是编译整理国外医学研究新进展,理论上讲应该列有大量外文文献(笔者早年就写过好几篇这类东西)。
奇怪的是,刊发在《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上)》上的这篇“综述”,仅有一篇中文引文,【[1]蔡明德. “第三状态”身心治疗刍议[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03):32-33.
】,还是一篇“邹议”,称“第三状态”由前苏联医学界提出。
而这却成了国内医学界此后亚健康概念的唯一来源。
很显然,刊发在《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上)》的所谓“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只不过是作者“吃了玻璃拉瓦渣”——纯属制造名磁(名词)之作。
我们的“学者”们一个最大的“优点是,既不讲求概念明晰,更不会深究其来龙去脉,最擅长的莫过于顺杆爬。
自从仅有一篇中文引文的国外研究亚健康的综述制造出亚健康这个名磁后,很快被学者们接受。
给出定义名磁制造出来了,接下来需要往里面装东西了。
装什么呢?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
于是乎,很多“学者”开始给亚健康编造定义。
前面《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上)》上“亚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中以“慢性疲劳”症状作为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于是国内很多人都是往里装慢性疲劳。
在2003年,《中国公共卫生》上一篇文章专门用所谓“Delphi法原理 ”,即德尔菲法,或专家调查法来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成了此后凡是涉及到亚健康定义、概念和诊断标准的圭臬。
然而,稍微动一动小脚趾想想就会明白,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向世界宣布,所谓“亚健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亚健康是什么?由专家们“民主集中制”说了算。
再往后,就着这个凭空制造出来的名磁,很多“学者”找到了研究方向,炮制出大量有关亚健康的人的“学术论文”。
到2007年,亚健康又被中医纳入官方囊中(中医包容性就是强),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由用中医把亚健康这个仅有6岁的小姑娘装扮了一番。
走向世界医学,无论怎么说也是一门科学,科学终究还是一元论的。
亚健康既然被炮制出来,就需要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和认同,于是,有的“学者”开始在外文刊物上发表有关“sub-health”的文章。
如果你有兴趣,在国际上任何一个医学数据库搜索“sub-health”,就会发现,所有文章都出自中国人之手。
其中,湖南师范大学(由一个师范大学给出一个疾病名磁的国际定义)领衔于2014年发表的下面这篇文章,再次向世界宣布,“sub-health”是由中国“学者”炮制的名磁。
文章不仅给出了亚健康的国际定义,诊断标准,还大声宣布,“sub-health”一磁是由他们在世界上首先使用的【We therefore coined(创造新名词)the term ‘subhealth’ by added the prefix ‘sub’ meaning ‘beneath’ to health, to represent pre-disease condition. 】
而至于装进“sub-health”里面的东西,却与国内没法量化的“慢性疲劳症状”唱起了双簧,改成了以国际医学界“代谢综合征”为主要的内容。
问题是,“代谢综合征”虽然原因并不单纯也不是非常明确,但毕竟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一种疾病状态,把其中的一些东西装进“sub-health”这个新瓶中,这不就在炮制二元论,会有人接受吗?
说到这里,观众对“亚健康”的来龙去脉应该有个大致了解了吧。
一句话,“亚健康”就是有的中国“学者”吃了玻璃拉出了的新名磁,“学者”想往这个名磁里装什么就可以装什么。
如果有利于“学者”们收智商税,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