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
为了提升缝合神经、血管的技能
匡卫平医生还用煮熟的面条
做缝合练习
甚至还可以用接好的面条打蝴蝶结
不管是剥生鸡蛋
还是缝合煮熟的面条
都是为了提升医术技能
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而这样的练习
匡卫平医生一坚持就是近三十年
03
如果说“徒手剥生鸡蛋”
听起来不够“带劲儿”
那么用80000转/分的高速磨钻
在鸡蛋上进行“雕花”呢?
这是浙江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的医生们的日常“练手”
神经外科的动力系统
就是要精细地切开、切除坚硬骨质
又不能损伤娇嫩的神经组织
这需要医生在长时间磨削过程中
必须全神贯注
保持手的稳定性、操作的准确性
哪怕只是开口说个话
都容易造成蛋膜破裂
外科医生们
正是经过这样日复一日的基础训练
才能娴熟地使用磨钻
才能避免在手术中出现跳钻、滑钻
避免造成神经组织损伤
04
除了长期保持刻意练习
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手术技艺
还有许多医生甚至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把锤炼医术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
陕西宝鸡市中医院医生孙军锁
有一门绝技——双手缝合伤口
为了练双手缝针
孙医生开始是用左手学习吃饭
之后用左手夹花生、夹黄豆
孙军锁医生并不是左撇子
但依然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用左手
“就像汽车的四驱,
可以不用但关键时候必须有!”
而这些融入生活中的习惯
也的确给他的手术操作
带来很大帮助
“别人一个断指缝合五六个小时,
我最快只要40分钟。”
05
把医用棉签当筷子
才不是因为外卖小哥忘了送餐具
而是湖南省人民医院周建波医生的
有意为之
周建波医生用棉签吃饭已经有几年了
用细小的棉签吃饭
可以达到锻炼手指灵活性的目的
从起初一顿饭要比平时多花一半的时间
到现在不仅用时跟拿筷子差不多
还可以两只手同时用四根棉签夹菜
除了用棉签吃饭
平日里,周医生还常常会做些针线活
通过穿针引线锻炼眼力、手力
这是他从大学时期就养成的习惯
而在坐车或者看电视时
周建波医生还会做手指操
两只手分别朝不同方向旋转
或者同侧的手脚分别朝不同方向旋转
“同侧的手脚是由同一侧大脑控制,
要朝不同方向运转,
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做到。”
为了提高手术技艺
周建波医生已经把刻意的练习
变成了生活的日常
我们常常看到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他们与病魔殊死搏斗时
繁忙而又劳累的场景
我们常常听到
他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专心精准祛除病灶的
动人事迹
但我们很少能知晓
他们一次又一次
把患者驮过生命河流的背后
付出了多少
艰辛和努力
仁心服务患者
匠心钻研专业
让我们向这些白衣天使
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