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是老百姓对“子宫寒冷”、“寒凝胞宫”的简称。“寒凝胞宫”是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子宫)失于温煦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子宫寒冷”最早见于宋代窦材所著《扁鹊心书》,其在“紫金丹”条下写道:此丹补脾肾虚损,活血壮筋骨,治下元虚惫,子宫寒冷,月信不调,脐腹连腰疼痛,面黄肌瘦,泄泻精滑,一切虚损之证。
明代李士材在《雷公炮炙药性解》卷三“肉苁蓉”条下写道:味甘酸咸,性微温,无毒,入命门经。兴阳道,益精髓,补劳伤,强筋骨,主男子精泄尿血,溺有遗沥,女子癥瘕崩带、宫寒不孕。酒浸一宿,去浮甲,劈破中心,去白膜,蒸半日,酥炙用。润而肥大者佳。(按:苁蓉性温,为浊中之浊,故入命门而补火,惟尺脉弱者宜之,相火旺者忌用。多服令人大便滑。)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已有记载:紫石英,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
中医论“宫寒”
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卢佩斯表示,中医所说的“子宫”与西医所指的子宫不同,它的范围要更大些,包括子宫、卵巢等多种器官。
广义的“宫寒”,是由于外来之寒邪,或者是人体脾肾阳虚所生之内寒,停滞在女性胞宫,使胞宫的功能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
但是,有些人天生体质较寒,如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凉暖变化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热,或者遗传因素因父母体质偏寒导致子女体质偏寒的,这是整体的体质虚寒,并不是单一脏器的功能不足,严格上并不能以“宫寒”论治。
“宫寒”有“三度”,你是哪一类?
“宫寒”的症状包括:
●白带量多、清稀;
●月经紊乱、月经量减少、颜色暗红或者色黑,并且经常出现痛经;
●性冷淡、易流产或不孕;
●小腹不温、坠痛,四肢冰凉,肥胖,特别是小肚子突出,腰围难减,常出现眩晕;
●气色差、面色蜡黄、易长黄褐斑;
●困倦腰痛、或腰部酸软无力,面色晦暗、眼睑肿胀。
满足以上所述的第1、2两种症状的为一度“宫寒”;满足第1、2两种症状及后面任意一项症状的为二度“宫寒”;满足第1、2两种症状及后面任意两项症状以上的则为严重的三度“宫寒”。
如果真的有“宫寒”怎么办?试试暖宫指南三部曲
1、艾灸法
取穴:命门、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称八髎)、神阙、中极、子宫。
艾灸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的作用,可选择温和艾条灸,也可选择隔姜灸、隔盐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