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胃王吃播被批浪费严重”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我们要倡导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同时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比如平常我们去超市,不要买太多食品,否则吃不完会过期浪费。说到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食品的保质期。
其实,关于保质期,大部分人存在误解。那么保质期究竟是如何制定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就安全,过保质期就真的不能吃吗?
今天频频就给大家揭开关于“保质期”的真相。
保质期是如何定义的?【01】什么是食品的保质期?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标准规定,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的最佳食用期,一般是指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能够保持食品优良品质的期限。也就是说在这段期限,食品不会“坏”。
这里的“不会坏”一般包含两层,一方面是食品的品质不变,厂家承诺保质期内,食品的外观、口感、风味等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另一方面是指生产厂家可保证食品安全性,在保质期内,正常的储存方式可以保证食品不会腐败变质,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02】保质期是如何制定的?
保质期由厂家根据生产的食品特性、加速实验或测试结果进行确定。
一般而言,是按照行业要求,或者跟经销商确定一个需要的保质期,然后研发人员通过改进配方、生产工艺等来设计产品。
通常是把产品在设定的保存条件下保存(有时候也通过某种“加速变质”的保存条件来推算),每隔一段时间取样,测定各个关键的指标,看是否还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
如果在确定的保质期内,各个指标都可以接受,就用这个保质期;如果有某个指标变得不能接受,就继续改进配方或者生产工艺,直到保质期内各个指标都符合要求。
所以,同样的食品,可能不同厂商的保质期会不一样。
保质期内≠安全,保质期外≠不安全许多人把保质期当作一个“安全保障”,觉得“没过期”就安全,“过期了”就有害。但实际上我们对保质期有着很大的“误会”。
【01】保质期内的食品一定安全吗?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食物也可能提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