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最早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源泉里涌出的水,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朱熹不仅善文,诗歌也写得比较清新活泼。他留传下来的一些诗篇中,不少是他读书之余、思考问题时或散步中偶有所得的即兴之作。某年初春的一天,朱熹迎着和煦春风,踏着翠绿的小草,手里拿着书本,在池塘边徘徊,苦苦地思索着读书中遇上的一个难题。猛然,忽有所得,抬头再看看那面前的一个池塘:塘面如明镜一般,塘水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一时兴起,便反复吟咏成七言诗《观书有感》一首。
诗的大意是:眼前这块方形的池塘,就像似一面打开了的明镜。天色和云影映照在塘水里,还不停地移动着。这池水怎么会有如此清澈呢?只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上不断流来。这一自问自答,从前两句方塘的形象中引出,亲切自然,天衣无缝,使末句所揭示的哲理毫不生硬牵强,令人不能不深为信服。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