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东(雨露空间)在产地考察自然熟凤梨
在写海南凤梨专题文章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普及一下这个世界第三大热带水果的基础知识。
首先要搞清楚菠萝和凤梨的关系。
菠萝和凤梨的关系就像樱桃和车厘子、土豆和马铃薯、番薯和地瓜,同物异名而已。它的英文名字叫Pineapple,是距今500多年前,哥伦布在探索新大陆时,一行人在南美洲的瓜德洛普(Guadelope)岛上发现了它。船员们记载:“外形看起来令人反感,一节节坚硬得似松果,果肉却又像苹果。”当它被带回欧洲后,人们便用“Pine apple”的方式为其命名,意为“一种外表长得像松果的苹果”。
菠萝的不同生长形态
至于它的拉丁学名(Ananas comosus(L.)Merr.),不记也罢,只需记得它是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没见过菠萝地的小朋友请注意,菠萝是草本植物,不是长在树上的水果。
16 世纪末,菠萝传至中国大陆后,因果实外表颇像佛祖头顶的螺髻,加之从西方传入,故称“波罗”。后被文化人冠以草头,以示它是一种植物,并沿用至今。传至台湾后,有人见其“果实有叶一簇,状似凤尾”,就引用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称其“凤来”,因闽南语“来”和“梨”同音,才有了“凤梨”的雅称。
同样因为闽南语的谐音,菠萝在台湾也被称作“王梨(旺来)”。
长有两个凤冠的凤梨
总而言之,都是文化人和方言惹的祸。菠萝、凤梨、王梨、旺来都是同一种水果,不分彼此。
跟所有水果一样,菠萝在长期的栽培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形成了众多适应当地条件和消费习惯的主栽品种。比如,有着“中国菠萝种植第一县”之称的广东徐闻的主栽品种叫“巴厘”,占当地菠萝种植面积(35万亩)的95%以上。
“巴厘”原产菲律宾,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也被种植者称为“土菠萝”。我们小时候吃的菠萝基本上都是这个老品种,需要削皮、挖眼、泡盐水,食用非常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