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养生的网络江湖里,大蒜一直是个 “传奇食材”。有人说它是万能的健康卫士,能*菌、能抗癌,功效被传得神乎其神。今天,咱就来讲讲这大蒜与健康那些事儿,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先来说说刘先生的事儿。刘先生,一位 45 岁的公司中层精英,在职场上那是风风火火,可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亮起了红灯。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出入各种应酬场合,酒局不断。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让他的胃早就不堪重负。在公司组织的一次体检中,命运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 他被查出患有胃癌。好在发现得早,处于早期阶段,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他顺利出院了。
可出院后的刘先生,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他整天忧心忡忡,时刻担心癌症会卷土重来。于是,他一头扎进了网络世界,疯狂搜索各种预防癌症复发的方法。有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十分吸引人:《大蒜,神奇的抗癌卫士》。文章里还附上了看似权威的研究科普,这让刘先生心动不已。但他毕竟经历了这场大病,变得谨慎起来,没有马上照着做,而是打算在复查的时候问问医生。
那生吃大蒜到底能不能抗肿瘤呢?这可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在网络上,生吃大蒜能*菌、抗癌的说法广为流传,不少人还因此大量吃蒜,想着靠它来守护健康。不可否认,大蒜里确实有一些成分,对人体有促进代谢、*菌抗炎以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就拿 2022 年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研究人员在《BMJ》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来说吧。研究人员盯上了我国胃癌高风险地区 —— 山东临朐县的 3365 名居民,对他们展开了一场干预实验。这些居民被随机分成了三组:一组接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组连续 7 年补充维生素,还有一组连续 7 年补充大蒜。
研究人员对这些居民进行了长达 22 年的随访。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共出现了 151 例新发胃癌病例和 94 例胃癌死亡病例。经过详细分析发现:接受幽门螺杆菌治疗和补充维生素这两组,胃癌发生率分别下降了 52% 和 34%,可补充大蒜那组,胃癌风险并没有明显下降。在降低胃癌死亡率方面,三组倒是都有一定效果,分别降低了 38%、52% 和 34%。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补充大蒜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效果远不如前两组;二是实验里,受试者每天得早晚两次服用由 400mg 老蒜提取物和 2mg 大蒜油制成的胶囊,这剂量和浓度,靠平时生吃大蒜根本达不到。
而且啊,大家得明白,大蒜素可不等于大蒜。大蒜里的大蒜素含量并不高,单纯靠吃大蒜来获取足够的大蒜素,基本是行不通的。要是大量吃蒜,还容易刺激胃部,搞不好会引发胃部疾病,甚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生活中确实有一些案例,比如有人癌症术后坚持吃大蒜,病情没复发。但这真不是大蒜的功劳,一方面是手术治疗比较彻底,患者心态也放松了;另一方面,大蒜给了患者心理上的安慰,这对防止复发也有一定作用。
既然不能指望大蒜抗癌,那每天吃一瓣大蒜,身体会有啥变化呢?虽说大蒜没抗癌那么神,但适当吃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
大蒜能抑制多种病原菌。大蒜里的大蒜素,就像个 “病菌小克星”,对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都有抑制、*灭作用。口腔里的梭形杆菌、变异链球菌,平时让我们口气不清新,大蒜素就能对付它们;呼吸系统的结核分歧杆菌、肺炎链球菌,这些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的家伙,也怕大蒜素;还有消化系统的志贺毒素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都逃不过大蒜素的 “制裁”。
大蒜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大蒜里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能活性,还能像个小助手一样,扩张血管,帮助降低血压。对于那些血液粘稠、血压高以及血糖不稳定的人来说,适量吃点大蒜,或许能给心血管健康加把劲。
适量吃大蒜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多项研究都发现了这个小秘密,适量摄入大蒜,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提升免疫力。
那大蒜怎么吃才更有营养呢?我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专门做过实验,结果显示生蒜的抑菌活性最强。为啥呢?因为大蒜素不太稳定,在高温环境下,它会快速降解。所以,生吃大蒜能最大程度保留它的营养,发挥抑菌作用。不过,每天吃大蒜的量也别太多,控制在 2 - 4 瓣就行。还有个小窍门,把大蒜捣成泥或者榨成汁,放置 10 - 15 分钟再吃,这样更有利于大蒜素的合成。
但吃大蒜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
特殊人群得谨慎。比如说有眼病的人,吃多了大蒜可能会加重病情;有肝病的朋友,大蒜对肝脏的刺激可能会影响肝脏功能;脾虚腹泻的人,大蒜的刺激性可能会让肠胃更难受;重症患者身体比较虚弱,也不适合吃大蒜;身体燥热的人,吃大蒜可能会 “火上浇油”。
空腹的时候千万别吃大蒜。大蒜的刺激性很强,空腹吃下去,就像在胃粘膜上 “捣乱”,容易引发胃部不适、胃灼热等问题。
在挑选大蒜的时候,也有讲究。要选那些蒜瓣饱满、瓷实的,颜色最好是紫色的,这种大蒜品质通常更好。要是看到大蒜有发霉的迹象,那就千万别买了,吃了可能会对健康有害。
所以说,大蒜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食物,可别把它当成能抗病防癌的 “神药”。要是过度依赖,大量摄入,反而可能给健康带来威胁。"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