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养殖户来说,僵蚕、脓蚕等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养蚕过程中,比较容易遇到,很多时候往往在4-5龄阶段出现,对养蚕收益容易形成较大的影响,收益下降20-30%算是比较轻的,有的甚至会下降80-90%,如果是大面积发病的,还可能面临着没有健康的蚕能够吐丝作茧,连蚕种的费用也赚不到。实际上,养蚕时还有一种蚕,前期危害不会像脓蚕那么明显,有的甚至很容易被养殖户忽视,而到了后期诱发蚕病时,养殖户才会体会到细节管理是多么重要,这类蚕就是伏沙蚕。伏沙蚕是指埋伏在剩余桑叶中的蚕,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蚕跟僵蚕、脓蚕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初期时,这类蚕也可能是健康的蚕,只不过因为多种因素,导致蚕较长时间处于桑叶里面,后期容易诱发一些蚕病。
伏沙蚕之所以需要加以防范,主要是因为这类蚕生长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下,其蚕体个头往往偏小,自身抵抗力会明显偏弱,更容易中招一些蚕病,如果养殖户没有及时清理出来,后期还会成为蚕病传播的介质。如果是在5龄蚕后期出现伏沙蚕,部分蚕虽然可以正常吐丝作茧,但其作茧的位置往往在桑叶里面,柴印茧、畸形茧、黄斑茧等异常情况就会增多,蚕茧的品质会受到影响,当然养蚕收益也会有所下降。正常情况下,蚕进食桑叶的时间相对固定,比如1-3龄阶段每天投放桑叶3次左右,4-5龄蚕期每天投放桑叶4次左右,按照标准化操作,很少会出现伏沙蚕,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状态,很多养殖户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导致出现不少伏沙蚕。那么在养蚕时,究竟是哪些情况容易引起伏沙蚕呢?个人认为主要跟以下五个因素有关。
很多养殖户对“良桑饱食”理解的不到位,认为不管何时,只要多给蚕喂食桑叶,蚕的个头就会长得很好,后期蚕茧的个头也会比较大,实际上这里面有一定的误区,良桑饱食不是要一直过量喂食桑叶,而是要让蚕吃饱吃好。比如在饲养1-3龄蚕时,上午8点喂食了一次桑叶,到中午12:30—13:00点又喂食了一次,而这次喂食时发现蚕座中剩余的桑叶偏多,如果又继续大量投放桑叶,那么蚕肯定是无法正常将桑叶吃完的。短时间一两次有这种情况,问题不会很明显,如果较长时间桑叶都是处于过量的状态,不仅浪费了桑叶,而且还容易出现伏沙蚕,诱发一些蚕病的概率也比较大。这种原因也比较好理解,蚕没有将上一次的桑叶吃完,又被新投放的桑叶覆盖,蚕想要吃到上面新鲜的桑叶,就得把前面的桑叶吃完,形成恶性循环。
二、蚕房内温湿度忽高忽低蚕房内的温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温湿度出现异常情况,那么蚕的进食量也会出现波动,比如说在养3龄蚕时,蚕房内的温度高于30℃或者低于20℃,相对湿度超过85%,蚕的进食量就会明显偏慢,有的蚕甚至会停止进食,烦躁不安到处乱爬。如果第一天蚕房内的温度在28℃,天气晴好,第二天又迎来大降温,单日气温降幅超过10℃,这么明显的温差,蚕进食桑叶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此时如果养殖户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好蚕房内的温湿度,依然按照原来的投放量喂食桑叶,那么当气温异常时,蚕就无法将桑叶吃完,也就会形成伏沙蚕。蚕房内温湿度异常引起的伏沙蚕,有的养殖户不一定能够察觉,特别是蚕房内没有放置相关设备,专门检测、记录温湿度的,往往只能靠个人体感来判断,容易错过矫正的时机。
为了提高养蚕收益,提倡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既不能太密了,否则容易出现大小蚕现象;也不能养得太稀,否则容易浪费桑叶,怎样把握好养殖密度,是很多养殖户一直思考的问题。有的养殖户为了减少除沙次数,会在眠起除沙时,主观上减小养殖密度。比如在4龄蚕眠起除沙时,原本在3龄蚕期基础上,将蚕座数量扩大1倍,实际操作时,想减少4龄蚕除沙次数,直接将蚕座数量扩大至1.5-2倍,这样的操作看起来没有多大问题,但养殖密度过稀时,养殖户对桑叶的投放量难以把握,往往会过量喂食,蚕无法正常将桑叶吃完,出现伏沙蚕也就不足为奇了。想要真正将蚕养好,除沙扩座是讲究循序渐进的,不能太过于超前,如果想一次操作,减少后期的工作量,往往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不同的蚕期,蚕体的个头大小是不同的,养殖密度也是相对动态变化的,需要养殖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扩座时未均匀整平按照标准化操作,各龄蚕期进行扩座时,需要借助蚕网,1-3龄蚕由于蚕体个头偏小,需要使用孔较小的蚕网,4-5龄蚕个头相对偏大,蚕网也需要用稍微大些的,对于一些经验相对丰富的养殖户,扩座操作时往往较为仔细,而一些经验不足的养殖户,往往随意性较大。比如说提网扩座时,将蚕沙与蚕体堆在一起进行扩座,有的地方蚕体堆积在一起,养殖户也没有将其均匀整平,直接喂食桑叶,上面的蚕可以很快进食桑叶,而在底下的蚕就可能吃不到桑叶,特别是一些本身相对弱的蚕,在进食桑叶方面更是处于弱势。在后期喂食桑叶时,养殖户如果没有将弱小蚕挑拣出来,依然继续混合在一起饲养,那么弱小蚕就可能发展为伏沙蚕,再加上高温高湿环境的配合,诱发蚕病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
家蚕在1-3龄阶段和4-5龄阶段对桑叶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小蚕阶段所需桑叶相对较少,一天喂食3次就差不多,进入大蚕期后,桑叶的需求量明显增多,如果把1-5龄阶段综合来看,其桑叶的需求量是呈递增关系的。当然在1-5龄阶段,每次入眠前和眠起初期,桑叶的需求量是有个缓冲环节的,主要是因为蚕在眠中期间,是暂停进食桑叶的,即将要入眠时,桑叶的进食量逐渐减少,直至停止进食,而在眠起初期,特别是眠起后第一次喂食桑叶,也称之为“饷食”,如果这两个时间段养殖户没有适量减少桑叶投放量,那么容易形成过量喂食。部分蚕还没将桑叶吃完就已经入眠,过量的桑叶就会将蚕体覆盖,在眠起饷食时,由于蚕的进食量相对较少,此时过量投放桑叶,一方面会造成桑叶浪费,另一方面还会使得部分蚕被桑叶覆盖,进而形成伏沙蚕。
很多时候伏沙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养殖户不仔细观察,或者说除沙扩座时较为粗放,就容易忽视伏沙蚕的存在,与健康的蚕混合在一起,诱发蚕病的概率就比正常的蚕高出不少。虽然伏沙蚕对养蚕收益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养殖户了解了其形成的原因,通过改变自己不恰当的养殖方式,还是可以避免出现伏沙蚕的,那么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养殖户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综合防范,只要养殖户认真落实到位了,相信伏沙蚕出现的概率会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