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时怎样用力,站桩时手指分开有劲

首页 > 健身 > 作者:YD1662022-11-25 07:15:18

如上图所示,当胯平以后,挺胸则会弓腰,含胸则会竖腰。这个联系是相当的明显的。

正常情况下放松则便是含胸,另外需要松腹,使气沉的下,以腹呼吸才不会因胸部续气而挺胸。

这个状态不太好找,但有一个窍门,便是如二图所示的略低头前倾,整体上大概是以胯为根基,向前弓身,即身前下沉落于胯前,以对应足趾扣的上顶之势。使胯前的上放有沉势下方有顶势并使之平衡。这样足趾便无需刻意扣足。

再强调一下,腰部的动作意识是向前躬身,不要有挺意,挺的话即便不使腰弓也会发紧难松。同时不要忘记「含胸」。鉴于总图里有「开胸」的描述,这里的「含胸」可理解为「收肋」。

4. 「头上顶」「收下颌」与「沉肩」与「拔背」的联系(「收下颌」与「拔背」的非直接联系)

站桩时怎样用力,站桩时手指分开有劲(5)

在「含胸松腰」的联系中,正确的图是顺应「含胸松腰」呈低头之势。

这里再「收下颌」「头上顶」把头「竖直上拔」再把「低头之势」变成「上顶之势」。

前文说过「放松状态」便会自然「含胸」,同样放松也会自然的低头,这是便需要「上拔」之势。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上拔」并非是直接「向上」,而是呈「卷转」之势,入左图所画,再通过前后平衡,使筋骨联系收紧,其方向变为「上下」,再通过整体的「松」来实现「上拔」。或者说「筋骨」调整到适当的位置,通过发力使「脊背」趋直来实现「上拔」。

而「脊背趋直」要求整体的发力均衡,但相对于原本「不均衡」的发力,就需要特殊的发力方式,如前所写的「卷转」来使脊背「趋直」,再去平衡「劲力」。

还要由于原本脊背有自身的发力方式,在调整的过程,原本的发力习惯会与之对抗,其对抗便是拙力,需要细心的松掉。

本节所写的联系比较抽象,不理解没关系,后面还会针对局部一一细写的。

重要的联系,便是以上所写,其建立起联系未必正确,而没有联系肯定不对。而联系的根本目标是改善筋骨状态,改善发力习惯。能够摆正姿势且放松才是正确的桩的状态。

练习体会

用本章的「主图」,体会劲力的联系,再用前面的「起势」去练习。

体会的重点是对比两者劲力状态的差异。引导「起势」与之符合。

对于本章的「主图」,由于需要细心的体会,所谓的「体会」基本等同「练习」,不过由于有强度,且尽量提高强度,所能练习的量有限。尽量的通过「优化筋骨结构,劲力联系」来提高「强度」。

所谓「提高强度」便是「蹲的更低」「脊背更直」「保持的时间更久」。

拙力示意图

站桩时怎样用力,站桩时手指分开有劲(6)

前两个都是错误的状态,第三个为正确的状态。

第一图中,红色斜线,可以理解为脊骨的棘突,绿色为收紧和拉伸的状态,

二图所示表示劲力不联通。

三图则表示劲力联通。

另外,还要说明一些,脊背拔直是无法直接做到的,而不拔直也可以联通劲力(建立本章所写的练习),只是松紧程度不均衡,而只要建立联系并均衡劲力,脊背会逐渐趋直的。而趋直的体会便是上拔。

关于联系的总结

脊背的松紧并非如弹簧的松紧,大多是因为不通方向的卷转造成,而前面所写的动作意识中,前后的发力趋势,只是作为辅助卷转的,并没有前后的直接发力。

其发力有很多都是逆向于习惯的发力,对于局部的发力我们平时可能有所体会,但是以建立联系的方式发力,应该是平时少有或完全没有的。

体会劲力联系的福利图

站桩时怎样用力,站桩时手指分开有劲(7)


作为福利,当然是私藏的干货,这个图主要用于体会全身劲力的联系。

图中红线蓝线是发力路线图,10T表示一个不可能拉动的重物,绿线是拉伸图。

即找一个不可能搬动的重物或固定物,用全身的劲力上提,其过程中手臂是向下伸的,全身整体呈上起之势,而手与头撑拉伸之势(用力本身就是在收紧,松既是拉伸,期间涉及一些裹转的发力平衡不必刻意体会)。重点在红蓝线的力线图体会,以及脊背自然趋直的状态。

也就是说,用全身的整体发力才能直起脊背,但只要均衡其实不用多大的力!

既然写出来,就在说说体会的过程吧,逐渐发力,一开始手臂和腿和腰会有明显紧度,随着加力会逐渐建立各处联系,用最大的能保持的发力状态,然后可以发现手臂其实松了甚至向下用力,并不影响整体上提的发力。胯以上的腰部改向后仰为松(或向前),主以臀坐为发力会同样的强度会轻松许多。调整好上图的力线,基本就可以相对稳定的全身发力。如果保持一会儿细心调整均衡,甚至会有轻松之感,如果能随发力大小,体会到整体的松紧便会更好。

另外保持持续发力的过程中,不要再胸部提气憋着,要含胸沉气,以腹呼吸换气。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