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态度让儿子触动特别大,儿子对妈妈说:“这么大的事,爸爸却没有责备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学习真说不过去了。”
后来儿子果真认真学习,成绩节节攀升,最终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其实,孩子犯错时,他的内心会沮丧自责,会备受煎熬,这些情绪已经让孩子受到了惩罚。
此时父母若是再施以惩戒,反而会消除孩子的内疚情绪,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明知有错也不改。
父母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支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和面子,用爱兜底,孩子才能生出巨大力量,去改变错误,迎难而上。
利用孩子的“向师性”,激励孩子
《生命成长》节目中,心理学博士贺岭峰也曾聊到自己被叫家长的经历。
他女儿一道数学题连错4遍,老师把他叫到学校就是一顿批:
“你们家长是不是觉得生完孩子就没啥事了?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给我们学校老师啊?
你知不知道你孩子同一道数学题现在已经错第四遍了?你怎么做家长的啊?”
老师很不客气,话也不好听,但他却自己消化了所有情绪。
回到家里,他就这样对女儿说:
“老师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卷面更整洁了,说明你学习态度端正多了,希望你以后做题时多审题,多验算,就能提高成绩了!”
为什么不如实转达呢?
因为孩子普遍有一个“向师性”:
他们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教师,有尊敬老师、愿意接受老师教导的心理倾向,以及希望得到教师重视、关怀、鼓励的一种情绪倾向。
有远见的父母,都擅长利用好孩子的“向师性”,把每一次被请家长,转换成老师对孩子的激励和肯定,唤醒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就像网上一位妈妈,儿子被幼儿园老师投诉三分钟都坐不住,怀疑有多动症。
妈妈却笑着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你了,你之前一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小学时,儿子考试倒数第一,老师怀疑儿子有智力障碍,建议去医院就诊。
回到家里,她却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只要你再细心些,会超过你同桌的,你同桌排名第21。
初中时,老师说她儿子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危险。
她却欣喜地告诉儿子:老师又表扬你了,说只要你继续努力,肯定会考上重点高中。
在妈妈的鼓励下,儿子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
成长路上,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只会打击和否定。
学会把老师的批评转换成正面的语言,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肯定,孩子才会因为备受鼓舞而变得越来越好。
做好家校沟通,让教育更成功
教育家钱志亮曾指出:
老师请家长,只是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一个知情权,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可能已经无能为力了,需要借家长的力量来管教。
然而在和一些妈妈的聊天中,我发现,在与老师沟通方面,不少妈妈都有害怕、逃避、讨好的心理。
有的说:一看到老师的私信或电话,我就发怵,一定是我家娃又闯祸了,又要各种赔礼道歉了。
也有说:每次都给老师赔笑脸,说好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关键还没什么效果。
其实,被请家长是一次与老师沟通的好机会,更是一次帮助孩子与老师拉近关系的契机。
知乎上就有一位睿智的妈妈,他儿子在期末考试时偷带手机被抓,班主任本来决定上报学校严肃处理,但她通过沟通,成功让老师对孩子改观,还取消了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