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庖牺氏”,也叫“伏牺氏”,就是伏羲氏。
伏羲氏虽然出身于成纪,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秦安县一带,但是,他“养牺牲以庖厨”。
这就是说,他独立自主之后,就成了游牧民族,到草原上放牧去了。
我们重点注意这个伏羲氏的“羲”字。
“羲”的最初字形,就是一个“我 兮”。
“我”是一种武器,“兮”是一个叹词,其中的“丂”,就是表示神灵与祖先——“龙”图腾,合起来就是表示:“我们的龙一样的祖先,武力好强大啊”。
后来,在最初的字形上加上了一个“羊”,“兮”变成了“丂”,就表示这个武力强大的祖先,是以养羊——放牧为主要的生活来源。
再后来,字形中又添加“禾”,“我”变成了“戈”,就表示这个祖先也从事农业生产。
这样,“羲”,就是一个“半农半牧,尚武好战,以龙为图腾”的族群。
那么,这个族群,不就是对应着我们考古发现的东北地区赵宝沟文化族群吗?
而“庖牺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不就是说明,他们从东北地区入主中原了吗?
这不是正好对应距今7100年和距今7000年,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相继消失,以及距今6500年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天盖墓”的出现吗?
而“伏牺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这个“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不就是指向了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这座“天盖墓”吗?
那么,伏羲氏是怎么死的呢?
他又怎么还有另一个墓葬,是“葬南郡”呢?
我们再看上面的记载:
“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
而在当时,山东地区并不与大陆相连,淮阳在大陆的东部边缘,与山东泰山隔海相望,中间,有一片岛屿,就是现在的“济宁”。
“济宁”,这个地名的名号是什么意思呢?
“济宁”的意思,就是“众人齐心合力地划船,去抢占宝匣”。
这个“宝匣”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这个“宝匣”里面,有山东“泰山”这个“宝贝”。
“泰山”之所以为“宝贝”,就在于当时的“五行文化”里面,有“木居于东,主春季”的说法。
而伏羲氏是“木德王”,他们认为,他们部族是受“木神”保佑的,所以,他们就要根据“木居于东,主春季”的说法,去“东封泰山”,以让他们部族的“木神”回归“东方正位”。
从淮阳,过济宁到泰山,方向是从西南到东北。
如果在夏季,乘着季节性的“南洋风”,就很快可以从淮阳到达“济宁”,进而到达泰山。
正好,山东泰山,到现在还有“泰山石敢当”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