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的规律,都是大体一致的。都要具备较熟练的传统技法,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素养,懂得书法创作必要的知识。行书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
点击阅读:1.有关创作的一般知识
一是要了解对联、条幅、中堂、横幅、长卷、扇面、匾额等格式形制。这种格式对书写内容、形式有一定的制约。
立幅。是竖写的一种格式,也称条幅或中堂。条幅狭窄,一般都是四尺对开;中堂篇幅大,一般都是四尺全开,有时配以对联。明代时行超长条幅,往往是六尺、八尺,甚至更长的对开,也有用绸、缎作材料的。
横幅。也称横披,裱后成横轴。横幅大小不一,可大可小,纵字行短,行数多。也有只几个字的匾额。字少就要更注意结体的安排,要匀称统一而富有变化。
对联。是用途甚广的一种传统格式。春节的喜庆日子贴在门上的称“春联”。刻在楹柱上称“楹联”。对联分上、下联,上联为右,下联为左,两联相对。字数不等,有四、五、七字的,有长达数十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各为九十字,也称“龙门对”。联语讲究文字对仗、对韵,书写起来难度较大,要细心经营布局,上下、左右呼应,和谐统一。上联右边题上款,下联左边题下款。上款靠上,下款适中偏下。如字多可写两行,下联则要落脚在内侧,两联相对,上下联落脚都靠中间一行。
除以上主要格式外,还有题扇、题画、书题等等,书写起来都较有难度,需要很好地经营布局。
其次是印章。印章在一幅字中,对调整布局,或烘托气氛,都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印章分名章和闲章,有朱文、白文两种。名章中或单姓、单名,或雅号章,均盖在下款具名下,或在具名左边空白处,称“压角章”。闲章一般盖在首行第二字右边空白处,又称“引首章”。姓名章根据题款后的空白,可盖一章,也可盖两章,如盖两章则白文在上,朱文在下,形小在上,形大在下,以协调为原则。三是题款。题款分单款和双款。单款只具姓名,也可写时间、地点(斋号等),因何而写等内容。双款写为谁而写、赠予者的姓名。
这些都是书法创作时所需要的一般知识。下面谈谈学习行书创作的步骤、方法等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和这些年在主持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学习书法创作可分为模仿性和探索性两个阶段。它可以包括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为什么?因为模仿性创作,显然指初学阶段到比较熟练阶段;探索阶段则应指探索而形成自己个性和个人风格的长期创作过程。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一辈子都处在探索阶段,如米芾那样,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他以前所创作的书法还有宗师痕迹,还带有模仿他人的因素,经过长期“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才不知何为祖,才是真正创造性的创作了。现在有些人似乎早已“成家”,“不知以何为祖”了,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祖”,没有认真临过几日帖。我所以不赞成学现代人的作品,是由于他们中不少人的作品有种“天生的软骨病”。这种“软骨病”一旦学来就没法治了,到你感觉到时已是“觉悟太晚”,想纠正就太难了。当然,模仿性和探索性两个阶段,没有截然的界限。模仿性阶段也有探索性成份;探索性阶段更有模仿性因素,因为也在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现对这两个阶段的步骤和方法作些阐述。
2.模仿性阶段的创作
初学习书法的人,临摹了一段时间范帖以后,心里总是痒痒地想搞创作。这种心态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是时行见效率和重视自我价值的时代。但是,在没有熟练掌握技法以前,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在创作之前必须专心于临摹,不要急于搞创作。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范帖技法以后,可以先进行模仿性的创作。
模仿性创作,第一步可以集范帖中的对子、短语,进行模仿性的练习。如《圣教序》中,可集“松风水月,清华仙露”或“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图99),进行临摹性的创作,既有以范帖的写法作依据,又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处理,大小、轻重、浓淡都可以进行适当变化。反复进行这种模仿性创作,不仅促进临摹范帖,增加理解、认识和记忆,又学习了创作的形式和艺术处理。这种模仿性创作,技法、格调起步就高,远超过自己没有根据的随意写。这样经过一段时期的临摹和模仿性创作,技法已经熟练,认识有所提高,就可以进行模仿性创作的第二步了。
模仿性创作的第二步是在前段临摹和模仿性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做法是自选内容进行创作,这又难了一步。即要以《圣教》、《兰亭》的笔法来写这两帖中没有的字。不仅如此,且艺术处理也要求高了,如同临摹中的意临,应有自己对艺术的趣味和要求,作品的艺术质量要求也更高了。这样不断进行,即会越来越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