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习行书,行书必背24字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2-12-02 21:59:00

怎样练习行书,行书必背24字根(5)

3.探索性阶段的创作

经过长时间临摹和模仿性创作,已经非常熟练一种写法,创作几乎已形成习惯性爱好,这时候,为了不断探索,就要临摹多家的作品,但不要盲目,而要灵感性地进行。譬如历史上许多名家,起初都学王羲之,后遂成诸家,各具特色。这里不妨引文献作论证。王献之“模矩虽出于逸少,而笔势飘飘,已而元常庭域矣”。欧阳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命其体”。虞世南“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褚遂良“临写右军”,“得羲之之法甚多”。李邕“其源流实出于羲之”。颜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栏”。苏轼“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中岁学颜鲁公、杨风子,其合处不减李北海”。米芾“书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趣”;“妙于翰墨,得王献之笔意”。赵孟頫“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董其昌“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这是历史上名家入帖出帖探索性创作出自己作品独特风格面貌的经验。

怎样练习行书,行书必背24字根(6)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两位书法大家,怎样根据自己对美的追求和趣味,有目的地去临摹前人的作品,吸取所长,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颜真卿吸取篆书的中锋用笔、线条圆浑,和隶、篆的正面结构,改变王羲之欹侧结构,转折外拓,改变内擫,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面貌。苏轼崇尚丰腴美,他不赞成杜甫对书法“贵瘦硬”的审美观点,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所以苏轼的行书处横势,线条丰腴,骨力劲健,藏巧于拙,外柔内刚,有豪强之气。他临写“二王”后又临颜真卿的书法,为了加强骨力又学了李邕,加强巧趣又学了杨凝式,然后融会贯通,形成“吾书如绵裹铁”。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从两位著名书法大家的探索性创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经验:

怎样练习行书,行书必背24字根(7)

一是要有自己很明确的审美观念和赏识水平。对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个性爱好有清晰的认识,从这点出发去追求创作的趋向和作品的风格,探索作品的面貌。如是豪放的,还是清雅的,或是刚劲峻拔的,或是浑厚朴拙的,等等。如果连这点都还模糊的话,自然就谈不上去追求怎样的风格和面貌。探索创作就是为了探求追索自己作品的情趣。

二是要解决技法上如何体现,懂得并善于借鉴传统的技法是如何体现情趣和神韵的。如笔法的方圆,笔姿笔势;结体的点画和使转,结体造型的面貌姿态应如何体现;章法的疏密虚实、错落,黑白的处理,等等。这些形式美如何体现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面貌。即是说,作品的神韵,可以从历史书家中吸取哪些方面,要有目的地去临摹和吸取,在创作中努力体现出来。在这种不断地探索中就会使自己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面貌,作品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三是要提高自己对艺术、文化,包括对书法艺术知识的修养。如对艺术形式美、文字学、诗词学、书法艺术美、鉴赏等等,都应有所研究,不断增强艺术的悟性。这是探索性创作阶段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日常必须经常关心和学习的内容。当然,这不是一日能成的事,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

在学习行书的道路上,对学习的具体步骤、要求和方法,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自然会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当前情况和历史很不同,在当前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很不同。有人认为“传统书法已走进死胡同”,采取否定的态度。有人认为要用西方抽象派来改造中国传统书法。不少人则急于要走“捷径”,迎合某些流行色书风的需要,不重视优秀传统,而重视“自我表现”,甚至用物质手段,取得社会某些舆论首肯,似乎这样就挤进名家行列。这些都会影响或诱导走向不能扎实学习传统的道路。对艺术应有自己的见解,应该有自己的道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急功近利、眼光短浅。既爱好书法艺术,就要孜孜不倦,讲求科学方法,利用自己的长处,坚持下去,不论年龄大小,总是会有所成的,会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