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的落地建设过程中,业务人员会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弥合业务需求与产品实现之间的裂缝与断层,让产品更加业务化、场景化,同时也让用户可以清晰地看见产品价值所在。本篇文章里,作者便总结了4个帮助策略类数据产品业务化的有效步骤,一起来看。
我们常常听到如下声音:
- 客户A说:看完你们的产品,我不知道能做什么,除了看看数据,还能解决我什么问题。我不想使用,更不想付费。
- 客户B说:我在使用你们的产品时,想解决一个问题,产品操作起来非常麻烦,东拼西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信息。
- 运营说:PM缺少业务sense,没有理解透客户需求,做出来的东西没人用,再怎么推广也不行。
- PM说:运营没有好好收集业务需求,也没有做到准确地理解和传达客户的真实想法,导致我做产品基本靠猜和抄。
这是一款B端业务策略类数据产品在【从0到1】建设过程中常常发生的问题,相信很多做数据产品的同学都遇到过。
总结下来,核心是业务需求和产品实现之间存在断层,导致产品不够场景化、业务化。
我们仔细想一下,是PM没有业务sense吗?是运营没有把客户声音理解和传达到位吗?是我们能力不行吗?
其实压根不是人的问题,是机制和流程的问题。
即,在业务-运营-产品这个合作体系中,往往会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拆解的标准机制。
来看一个产品例子:
以下是帮助客户判断市场规模大小及趋势的一个产品功能,可以假设你是客户,再看这两个产品。
显然,产品优化后,再小白的客户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我要判断市场规模和趋势时,这个功能可以帮我看到市场体量的量级、排名和变化趋势。改动前,首先“市场占比top5”的含义就很宽泛,且如果我的目标市场不在top5,我是看不到的,其次“数据趋势”更是让人感觉很模糊,什么数据的趋势呢?要用来做什么呢?
看似简单的改动,背后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支撑。
依靠科学的机制,完全可以做出一款让客户看完就能get到价值并认可的数据产品。
下面,我以曾经做过的三款策略类数据产品为例,分享我是如何通过搭建一套标准机制,解决业务需求到产品实现之间的断层问题,实现产品场景化和业务化的。
这之前,可以先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带着问题来看这套标准机制。
- 为什么运营访谈客户得到的调研报告,PM只是拿来看看,并没有多大作用?
- 为什么PM对于客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总是比较模糊,不得已半猜半抄地做产品?
- 为什么产品评审会上,技术经常一脸疑惑,质疑你的产品价值?
- 为什么推广产品时,客户听完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整套机制共分四个环节,概览如下:
一、获取有效信息即,运营通过科学的调研访谈方法,获取真正能帮助产品建设的有效信息。
什么是有效信息?
完整复原客户的真实场景就是有效信息。
先看两个访谈的例子:
访谈信息1:客户需要定期查看在各个媒体的投放表现。
访谈信息2:【营销优化师】【每日早上9点半】,在【营销部门工位】上,【通过分析各大媒体的广告成效表现来看是否需要调整投放策略】。营销优化师会【先登录各大媒体后台以及网站后台拉取自身数据,包含消耗和转化指标(CPC/ ROI/ CPM…etc),再通过透视表、可视化图表等来分析广告成效近一周的消耗及转化指标的趋势,发现ROI对比前一周过低,因此针对性地分析了消耗指标、Clicks、 受众等关键数据,据此查找影响ROI的关键因子。】最终花了2-3小时分析出【受众类型为关键影响因子的可能性较大,然后去媒体后台调整投放受众类型】。
显然,后者是一条真正有效的访谈信息,很好地复原了客户的真实工作场景,PM拿到这个信息,可以做深入地分析拆解,甚至可能据此设计出一个很棒的功能。
所以,获取有效信息是产品能否场景化和业务化的关键,这要求运营要有很强的调研访谈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场景调研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策略类数据产品0-1建设的过程中,调研访谈应该紧紧围绕两件事展开:
第一,了解业务全貌和业务场景全景图(如下图)。它可以帮我们了解业务并有全局把握,明白每次功能建设是在服务于全景图中的哪个环节哪个场景,同时方便初步了解各个场景建设的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