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作出“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为积压10年的广大社会知识青年提供了通过上大学而改变命运的机会,为全面拨乱反正、酝酿改革开放打开了突破口,也为接踵而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一句话,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决策!
*
“文革”结束后的教育现状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间,废除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中国内地所有大专院校都停止招生,教师和学生都被下放劳动,高等教育处于全面瘫痪的状态,改而实行“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制度。
就是按照“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这种制度的可怕之处在于,上大学不需要有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就行。
这个制度实行的结果就是,大量热爱科学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就因为有个好爸爸而占据了招生名额。
据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提供的数据,在校大学生入学前的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的占60%,初中以上的占20%,这样的生源,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1977年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科研人员有120万人,苏联有90万人,而中国只有20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老弱病残。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科技和教育至少落后了20年。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全国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内,10年时间已经积压了差不多3000多万城乡社会知识青年,这3000多万人都迫切希望能通过高考获得上大学、从而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质量最好的中学里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只相当于“文革”前初中一年级的水平,尤其是在数学上。如果大学单纯只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根本没法保证生源的质量,那就意味着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
建议恢复高考的査全性
*酝酿恢复高考的决策早在1975年,*受命主持国家党政军日常工作,领导开展全面整顿时,就尖锐指出:有些大学只有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学生一点外语知识和数理化知识都没有,谈什么攀登科学高峰?
*当时就提出要搞一些试点,通过考试直接从高中生里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大学深造。但还没等到*具体付诸实施,他就再次被打倒,他的计划就此中断。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先从教育上找突破口,而教育上的突破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恢复高考制度。从1977年5月到8月,*数次找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谈话,对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了重要意见。
*提出的重要意见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高校招生考试要恢复文化考试制度,要通过考试的选拔,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里;二是废除高中毕业生劳动2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允许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
按照*刚开始的设想,用1977年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考生一般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般来自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逐步步入正轨。
1977年8月4日至8日,*主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议邀请了科学院系统和高等院校的33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要求与会者畅所欲言,大家全都即兴自由发言。*的真诚和迫切态度感动了所有与会者,大家在会议上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査全性的发言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深刻、直接。
査全性的发言主要有3点:一是入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二是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因为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三是要让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考场
*强力推动恢复高考査全性的发言引起*的极大关注,也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査全性的意见,强烈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改革现行的招生制度,宁愿把今年的招生工作推迟2个月,也不能继续执行现行的招生制度而招来许多不合适的生源。
与会者的发言深深打动了*,他就询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回答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一听,当即拍板决定: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现在就改,把原来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会上大家提的意见重写招生报告。今年就开始改,不能再等了!
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总结发言时明确宣布:今年就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并再次肯定,从高中直接招生,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很快,教育部就向*报送了《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决定将高等学校和中专推迟到第四季度招生,录取新生则到次年2月底入学。8月18日,*郑重签下“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的意见后,把报告送给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当天,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和汪东兴等领导都圈阅同意。
1977年9月19日,*再次勇敢破冰,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明确要求教育部要争取主动,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解决不了的再报告中央。要求教育部不要成为恢复高考的阻力,要尽快把招生文件搞出来,不能拖。
在*的强力推动下,10月3日华国锋批示将教育部呈送给*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交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在2天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获得通过。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份文件,并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到这里,恢复高考的决策才终于成功出台。
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
结语在*的强力推动下,终于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这一英明决策意义重大而又深远:一方面,从教育领域找到了“全面拨乱反正、酝酿改革开放”的一个突破口,引领了接下来的全面拨乱反正工作;另一方面,为接踵而来的改革开放培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
1977年冬,全国共计570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录取大学新生27.8万名;1978年夏,全国共计61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录取大学新生40.2万名。这就意味着,从1977年10月出台恢复高考的决策到197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录取了68万名大学新生。
这68万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政治坚定、有理想又有才华的知识青年,他们后来都成为改革开放各个领域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由此看来,1977年*恢复高考,的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