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则总结
一、 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 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二、 规范性引用文件
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2-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2014 《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25.4-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三、 定义和术语
1. 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 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 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
4. 场地环境调查: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
5. 敏感目标:指污染场地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引用水源保护区以及重要公共场所等。
6.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
7. 关注污染物:根据场地污染物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8. 目标污染物:在场地环境中,其数量或浓度已达到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具有实际或潜在不利影响的,需要进行修复的关注污染物。
9. 土壤混合样:指飙车或同层土壤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采样点数应为5-20个。
10.暴露路径: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各种途径到达暴露受体的路线。
11.暴露途径:场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
12.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挚爱风险或危害水平。
13.致癌风险: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和损伤的概率。
14.危害商:污染物每日摄入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于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的危害水平。
15.多害指数: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之和,用于表征人体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受到危害的水平。
16.可接受风险水平: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17.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根据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包括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18.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者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19.场地修复目标: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20.修复可行性研究:从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方面对可供选择的修复技术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的修复方案。
21.修复模式: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地修复、异地修复、异地处置、自然修复、污染阻隔、居民防护和制度控制等,又称修复策略。
22.农用地:GB/T 21010-2007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3.建设用地:GB/T0137-2011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
24.未利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外未利用的土地。
25.土壤环境背景含量:一定时间条件下,受地球化学过程与非点源输入影响的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26.土壤环境本底含量:指对应某种土地利用的起始时间,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27.土壤环境本底值: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统计量,通常以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某一分位值表示。
28.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沸点在50-260℃之间在保准温度和压力(20℃和1个大气压)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
29.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沸点在260-400℃之间在保准温度和压力(20℃和1个大气压)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10的-6次方Pa--1.33*10²次方Pa。
3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沸点在50-~260℃℃之间,在标准温度和压力(20℃和1个大气压)下饱和蒸气压超过32Pa的有机化合物。
31.非水相液{体no1- aqueous phase liquid,NAPL:不能与水互相混溶的液态物质,通常是儿种不同化学物质(溶剂)的混合物,又称非水溶相液体。
32.高密度非水相液体 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DNAPI:比重大于1.0的水相液体,如三氯乙烯(TCE),三氯乙烷(TCA)、四氯乙(PCE)等。
33.低密度非水相液体 ight non- aqueous phase liquid, LNAPI:比重小于1.0的水相液体,如汽油、荣油等烃类油品物质。
34.地下储罐 underground storage tank,UST:1个或多个固定的装置或储藏系统,包括与其直接相连接的地下管道,其体积(含地下管道的体积)有909%或超过90%位于地面以下,通常含有可能对上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液相有害物质。
35.地上储罐 aboveground storage tank,AST:一个或多个固定的装置或储藏系统,包括与其直接相连接的地上管道,其体积(含地上管道的体积)有90%6或超过909%位于地面以上,通常含有可能对土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液相有害物质
36.土壤壤质地 soil texture: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37.土壤 ph soil :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38.土壤密度 soil density:单位容积上壤的质量,又称土壤壤容重( soil bulk density)。
39.土壤孔隙度 soil porosity:单位土壤总容积中的孔隙容积。
40.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土壤有机质是士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而进入土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中中的碳则称之为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土境有机碳是土境有机质的一部分。
41.土壤含水量 soil water content:单位体积土境中水分的体积或单位重量土境中水分的重量。
42.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的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43.地层结构 stratigraphic structure:岩层或土层的成因,形成的年代、名称、岩性、色、主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地层的厚度及其变化、沉积顺序等。
44.表层土 surface soil:位于场地士壤的最上部,从地面至地下一定深度(一般为0-0.2米)的土壤层,主要指场地中与人体直接接触密切相关的上层
45.亚表层土 subsurface soil:表层上以下一定深度(一段为0.2至数米)的土壤,主要指场地中可能受到污染物迁移扩散影响的土层。
46.水文地质条件件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47.地下水污染羽 groundwater plume:污染物随地下水移动从污染源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染区域。
48.地下水埋深 buried depth of groundwater table:从地表到地下水潜水面或承压水面的垂直深度。
49.水力梯度 hydraulic gradient: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遗途径长度的比值。
50.涉透系数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饱和土壤中,在单位水压梯度下,水分通过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单单位截面的速度。
51.潜水层 unconfined aquifer layer; phreatic stratum: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水层,有自由水面,以上没有连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
52.含水层 aquifer:能够适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3.隔水层 aquifuge:不能遗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54.透水层 permeable bed:透水而不饱水的岩层。
55.非饱和带 unsaturated zone:又称包气带( vadose zone: aeration2Z0ne),是指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56.饱水带 saturated zone: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57.潜水 phreatic 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58.承压水 confined water, artesian waler: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场地调查与环境监测术语
59.场地概念模型 site conceptual model: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综合描述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人体或生态受体接触污染介质的过程和接触方式等。
60.场地环境调查 environmental site investigation: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程度和范的过程。
61.场地历史调查 site history investigation:对场地历史事件、场地用途变更、场地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场地中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分析,以明确场地可能发生污染的历史及成因
62.场地特征参数 site-specific parameter:能代表或近似反映场地现实环境条件,用来描述场地上壤、水文地质,气象等特征的参数。
63.现场快速监制on-8 ite rapid monitoring:采用现场快速檢测设备对场地潜在污染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64.场地环境监测湖 si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连续或间断地测定场地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及其空间分布,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65.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监 monitoring for investig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在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过程中,采用监测手段识别士、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及残余废物中的关注污染物及土壤理化特征,并全面分析场地污染特征,确定场地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污染范,
66.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 monitoring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在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针对各项治理修复技术描施的实施效果所开展的相关监测包括治理修复过程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质量监测和二次污染物排放監测
67.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 monitoring for engineering acceptance of contaminated site:在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完成后,考核和评价场地是香达到风险评估所确定的修复目标及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68.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深 monitoring for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在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后,特定时间范围内,为评价治理修复后场地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监测,同时也包括针对场地长期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效果开展的验证性监测。
69.系统布点采样法法 systematic sampling:将场地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小区,在每个小区的中心位置或网格的交又点处布设一个采样点进行采样
70.系统随机布点采样法 systematic random sumpling: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小区,从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小区,在每个小区内布设个采样点
71.专业判断布点采样法 judgemental sampling:根据已经掌握的场地污染分布信息及专家经验来判断和选择采样位点。
72.分层布点采样法 stratified sampling:将场地划分成不同的的(层次)区域域,根据各区域的面积或污染特点分层次布点采样样的方法
73.对照采样点 reference sampling point:在场地外非污染区域的同类土壤中布设的一个或多个采样点
7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QAOC:质量保证是指为保证场地环境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等而采取的各项措施。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场地监测计计划所规定的监测质量而对监测过程采用的控制方法,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一个部分。
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术语
75.致癌风险 carcinogenic risk: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或损伤的概率
76.非致癌风险 non-carcinogenic risk:污染物每日强入剂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来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污染物而受到危的水平,通常用危值来表方
77.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
78.污染场地生态风险评估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对场地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危害动物、植物、微生生物和其他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概率或水平与程度进行评估的过程。
79.危害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根据场地环境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场地土地(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污染场地的关注污染物、场地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的感受体,如儿童、成人、生态系统、地下水体等。
80.暴露评估 exposure as5 ssmc: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场地土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场地土壤污染物对感人群的露途径,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模型和敏感人群的基露模型,确定与场地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做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鞭感人群摄入来自士境和地下水的污染物所对应的暴露量。
81.受体 receptor:一般指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中可能受到污染物影响可的人群或生物类群,也可泛指场地周边受影响的功能水体(如地表水、地下水等)和自然及人文景观观(区域)等(如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医院、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公共场所)。
82.敏感受体 sensitive receptor:受场地污染物影响的在生物类群中,在生物学上对污染物反应最敏感的群体(如人群或某些特定类群的生态受体)、某些特定年龄的群体(如老年人)或处于某些特定发育阶段的人群(如0-6岁的儿童)。
83.关键受体 critical receptor:经场地风险评估确定的,对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已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人群或生态受体。
84.暴露情景 exposure scenario: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场地污染物经由不同方式迁移并到达受体的一种假设性场景描述,即关于场地污染暴露如何发生的一系列事实、推定和假设。
85.暴露路径 exposure pathway: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各种途径到达被暴露受体的路线。
86.旱露途径 exposure route:场地士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到达和基露于人体的方式,如经口提入、皮肤接触、呼吸吸入等。
87.暴露评估模型 exposure assessment model:描述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过程,预测和估算暴露量的概念模型及数学模拟方法。
88.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contaminant transport and fate model:描述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扩散,迁移、衰减和转化等环境行为,预测污染物时字变化规律、瞬日时动态及扩散和影响范围的数学模型及模拟方法。
89.基露量 exposure dosc:人体或生态受体经各种途径(如口、呼呼吸系统和皮肤》摄入污染物的量。
90.早露参数 exposure parameter, exposure factor:与人群行为相关的,用于反映场地污染物人体暴露特点的参数,如最越人群结构特征(年龄、体重等)和人群通过各种环境介质暴露于污染物的时间、频率、周期等。
91.Sia I exposure duration254异位修复ex-situ remediation:将受污染的上壤或地下水从场地发生污染的原米位置挖据成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他场所或位置进行治理修复。
92.场地修复目标 site remediation target: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刈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93.修复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for remediation:从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方面対可供选择的修复技术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的修复方案
94.修复系统运行与组护 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 of remediation system:对长阴运行的修复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控、检查、保养和维护,以确保修复工程的稳定与运行效果。
95.修复工程监理 site remediation supervision:按照环境监理合同对场地治理和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監理。
96.场地修复验收 site remedial1 on acceptance: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完成后,对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以确定场地修复是否达标并总体评估修复效果的过程。
97.制度控树institutional control: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条例、准则、规章或制度,减少或阻止人群对场地污染物的暴露,从制度上杜绝和防范场地污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从而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果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描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和消除。
98.工程控制engineering control:场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可用于消除、降低、稳定或转化场地中目标污染物的各种处理、处置技术,包括可改变污。
99.修复技术remediation technology:染物结构、降低污染物毒性、迁移性或数量与体积的各种物理、化学成生物学技术。
100. 修复技术筛选 screening of remediation technology:依据经济可行、技术可行和环境友好等原则与特点,结合场地现实环境条件,从修复成本、资源要求、技术可达性性、人员与环境安全、修复时回需求、修复目标要求,以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综合考虑与分析,通过软件模拟或矩阵评分等技术方法与程序,从备选技不中筛选出适合修复特定场地的可行技术,根据污染物的物理性状状(如挥发性)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如电场中的行为),通过机械。
101. 物理修复phyaysical remediation:分离、挥发、电解和解吸等物理过程,消除、降低、稳定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
102. 化学修复 chemical remediation:利用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化学物成制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吸附、沉淀、合、络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士或地下水中分离、降解、转化或稳定成低毒、无、无害等形式形态),或形成沉淀除去。
103. 生物修复 biologlcal remediation:广义的生物复,是指一切以利生物为主体的土成地下水染治理技术,包括积用植物,动物和值生物吸收,。降降、转化上据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固定或稳定,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狭义的生物修复( bioremediation),是指通过母菌、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104. 挖州-处置处理 excavation and disposal/ treatment:通过人工成机械手段,将污染土挖、移出原来位置并进行异地处理,处置或壤埋的过程。
105. 抽出处理 pump and treatmet:通过在场地地下水染的上游建(必必要时)注水并和在在下的建定数量的抽水并在地表建最相应的污水处理系,利用抽水井将有机(如NAPL)污染地下水抽出地表和果用地表处理系统将抽出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技术。
106. 电动分离 electrokinetic separation:在土上施加低强度直流电,过电析、电迁移和电等作用使土境孔中的水和荷电离子或粒子发生迁移运动,从面去除污果物的技术。
107. 土气相抽提 soil va미 or extractor,SVE:进过专门的地下抽提(井)系统,利用抽真空或注入空气产生的压力追使非和区土壤中的气体发生流动,从而将其中的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脱除,达到清洁土壤的目的。
108. 共处理 thernal treatment: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将污染介质及其所含的污染物加热到足够的温度度(150-540℃),使污染物发生裂解或氧化降解,或使污染物从污染介质中挥发分离的过程。
109. 空气歌 air stipping:通过加压将空气注入到受污染的地下水中,使其中的溶解性气体和易挥发的有机污染物穿过气液界面向气相扩散,从而达到脱除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110. 空气注入 air purging:原位修复挥发性有机污染地下水的一种技术,利用压力将空气或氧气注入到受污染的地下水中,产生气泡,促使含水层(饱和带)中的污染物逸出并挥发进入包气带(非饱和带)中,从面达到除地下水中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111. 生物气 biosparging:将空气(或氧气)和营养物注入饱和带,提高饱和带土境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从而而促进饱和有机污染物发生生物降解的技术。
112. 强环井技术 circulating well:建立包含空气注入和地下气体抽提的三维循环系统,通过注入井将空气注入到受污染的地下水中中,使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果物随着气泡释放出来,再通过气相抽提,抽取和处理释放出来的发性污染物的技术。
113. 壤理 landi:将污染土运到限定的区域内(t山叫、峡谷、平地和废矿坑内)进行有计划的壤埋,使其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变化,最终达到污染物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114. 烧 incineration:在高温和有氧条件下,依幕污染土壤自身的热值或辅助燃料,使其化燃烧并将其中的污染物分解转化为灰。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污染物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115. 溶剂取 solvent extraction:根据士济液(成地下水)中某些物质在水和有机相间的分配比例不同,利利用有机溶剂将土项(或地下水)污染物选样性地转移到们机相进行物质分离成富集的过程。
116. 多相基. multiphase extract1on:将溶剂、超临界气体等注入地下,再采用真空抽提系统,将士壤污染物、地下水污染物游相油类污物以及石油烃蒸气等各种混合物一并抽出除去的技术。
117. 上環水洗 soil washing:用清水对污染土进行洗涤,将附着在土壤颖粒表面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转移至水溶液中,从而达到洗涤和清洁污染土壤的目的。
118. 上提淋洗 soil flushing:将可促进上境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溶剂注入受污染上境中,从而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溶解、分离出来并进行处理的技术。
119. 化学氧化-还原 chemical oxidation and reduction:根据上壤或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类型和属性选择适当的氧化或还原剂,将制剂注入到土壤或地下水中,利用氧化或还原剂与污染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或毒性低稳定性强、移动性弱的性化合物,从而达到对土城净化的目的。
120. 超临界水氧化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SCwO:通过对水进行适当的加温和加压,利用水在超临界条件(温度>374℃C,P>22.1MPa)下能与有机物和氧气混溶的特性,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反应及生成CO2,H2O和N2等无毒物质,从而达到销毁土境或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121. 固化稳定化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将污染土与能聚结成体的材料(如水泥、沥青,化学制剂等)相泥合,通过过形成晶格结构或化学键,将土缤或危险废物拥获或者固定在固体结构中,从而降低有害组分的移动性或浸出性,其中,固化是将废物中的有害成分用惰性材料加以束的过程,而稳定化是将废物的有害成分进行化学改性或将其导入某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中的过程,即固化通过采用具有高度结构完整性的整块困体将污染物密封起来以降低其物理有效性,而稳定化则降低了污染物的化学有效性。
122. 生物通风 bioventing:通过加压(并可适当加温)对污染土壤进行曝气,使土壤中的氧气浓度增加,从而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境中污染物的降解效果。
123. 生物抽除 bioslurping:通过真空吸引式的抽汲技术,运用生物通风和污染物抽提回收两种机制清除包气带污染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或石油烃类污染物。
124. 生物反应器 bioreactor:以活细胞(如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或制剂作为生物催化剂,在生物体外进行生化反应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装备和技术。
125. 可透反应墙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通过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方向建造由反应材料组成的反应墙,通过反应材料的吸附、沉淀、化学降解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126. 自然减 natural attenuation,NA:利用污染区域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如吸附、挥发、稀稀释、扩散、化学反应、生物降解、生物定和生物分解等,降低污染物的浓度数量、体积、毒性和移动性。
127. 上耕法 informing:将污染士据壤数布于上地表面并进行耕处理,促使污染物分散稀释或发生降解的活动。
128. 堆把 composting:将受污染上与水、营养物、泥,稻或动物肥料等混合,通过特定的堆制方式(如用机械或压力系统充氧并添加石灰调节pH等),依靠微生物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并将治理达标后的土壤回壤原地或用于农业生产,从而实现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活动。
129. 生物堆 broiling:将污染土壤挖出并堆积于装有渗滤液收集系统的防渗区域,提供适量的水分和养分,井采用强制通风系统注入空气(补充氧气),利用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和水,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130. 植物修复 phytoremediation:根据植物可耐受或超积累某些特定化合物的特性,利用植物及其共生微生物提取、转移、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从而达到移除、削减或稳定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毒性等目的。
131. 污染场地档案 archive of contaminated site:记载场地基本信息,如场地名称、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场地主要生产活动、场地使用权、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场地污染物类型和和数量,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等,具有查考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记录材料。
132. 优先管理场地 priority management site:指污染重、风险高、危害性大或污染情况危急,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或极大破坏,或因某些特殊情况及实际需要,需要进行优先控制、管理和治理的污染场地。
四、 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项目建议书格式:
(深圳市模板格式)
1. 项目概况:
1) 背景。
2) 场地基本情况:位置及面积;用地历史及现状。
3) 潜在环境问题识别。
2. 作范围与实施方案:
1) 工作范围。
2) 实施方案: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 项目进度。
4. 项目报价与支付:
1) 报价。
2) 支付方式。
5. 公司介绍。
6. 项目建议书的接受。
(广州模板格式)
一、工程实施情况
(一)主体修复工程实施情况
(二)二次污染控制情况
二、文件审核与现场勘察
(一)文件审核
1.审核资料范围
在效果评估工作开展之前,修复效果评估单位应收集与场地环境污染和场地修复相关的资料,并明确资料收集结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场地环境调查评价及修复方案相关文件:经备案的修复方案以及有关行政文件。
(2)场地修复工程资料
(3)监理文件
(4)其它文件: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相关合同协议(如委托处理污染土壤的相关文件和合同)、修复过程的原始记录等。
(5)相关图件: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总平面布置图、修复范围图、污染修复工艺流程图、修复过程照片和影像记录等。
(6)以上收集的相关资料需存档备查。
2.审核内容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通过与现场负责人、修复实施人员、监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明确以下内容:
(1)根据场地环境评估报告、修复方案及备案文件等,确定场地的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修复范围和修复量,作为效果评估依据。
(2)通过审查场地修复过程的监理记录和监测数据,核实修复方案和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3)通过审查相关运输清单和接收函件,核实污染土壤的数量和去向,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是否委托具有相关处理资质单位进行处置。
(4)通过审查相关文件和检测数据,核实异位修复完成后回填土的数量和质量,回填土土壤质量应达到修复目标值。
(二)现场勘察
1.核定修复范围
2.识别现场遗留污染
三、效果评估监测
(一)效果评估范围及对象
效果评估范围:效果评估范围原则上应与场地环境调查评估确定的修复范围一致;当修复工程发生变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效果评估范围进行调整。效果评估范围还包括施工过程中污染土壤临时处理和堆置场所,污染治理设施临时场址。
效果评估对象:为场地修复工程涉及范围内的土壤和地下水。
(二)效果评估项目及标准
效果评估项目:效果评估项目主要为场地修复的目标污染物,包括二次污染排放相关污染物。
效果评估标准:主要为修复目标值,二次污染排放涉及的污染物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利用方式调整修复评估标准。
(三)效果评估时段
根据修复方式的不同,场地效果评估时段分别为:
1.原位修复的场地,应在修复完成后进行效果评估。
2.异位修复的场地,应在污染土壤外运之后、回填土回填之前进行效果评估。
(四)效果评估监测内容与方法
按照《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穗环办〔2015〕193号)执行。
四、采样布点方案
修复效果评估过程中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由监测单位进行,并对所采集样品负责。
(一)土壤采样布点方法
1.土壤异位修复
(1)基坑底部和侧壁采样布点
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强度,应将四周的侧面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40m,在每段均匀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段不少于4个土壤样品;将底部均分成块,单块的最大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个地块不少于4个土壤样品。
修复范围侧壁采用等距离布点方法,根据边长确定采样点数量。当修复深度小于等于1米时,侧壁不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当修复深度大于1m时,侧壁应进行垂向分层采样,第一层为表层土(0~0.2m),0.2m以下每1~3m分一层,不足1m时与上一层合并。各层采样点之间垂向距离不小于1m,采样点位置可依据土壤异常气味和颜色,并结合场地污染状况确定。
(2)临时堆场区域:单块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个采样单元不少于5个土壤样品。
(3)相邻基坑目标污染物不同时,基坑交界线范围内的土壤应同时检测相邻基坑中的目标污染物。
(4)对于超标区域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挖的边界,二次清挖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达到相应要求。
(5)对原地异位修复处理后的暂存土壤布设监测点位,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m3。
2.土壤原位修复
对原位修复工程措施效果的监测,每个监测点位代表的地块面积不得大于100m2,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200m3。对原位修复边界监测,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强度,应将修复范围四周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20m,根据修复深度进行分层采样,采样间隔按照本技术要点详细采样工作垂直方向采样间隔要求进行。
3.临时堆场
单块面积不应超过400m2;对于面积较小的临时堆场,不宜少于4个土壤样品。
(二)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法
1.地下水原位修复
(1)地下水监测井应依据地下水的流向及污染区域地理位置进行设置,修复范围上游地下水采样点不少于1个,修复范围内采样点不少于5个,修复范围下游采样点不少于3个。
(2)可利用场地环境调查和修复过程建设的监测井,但其数量不应超过效果评估时监测井总数的50%。新增地下水监测井位置原则上应布设在原地下水污染最严重区域,兼顾可能的污染扩散区域。
(3)未通过效果评估前,被效果评估方应尽量保持场地环境调查和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地下水监测井完好。
(4)考虑到原位修复的反弹效应,相应污染区域的效果评估监测工作应持续足够的时间(至少3个月),以保证修复效果,并设置永久监测井,进行跟踪监测(3年)。
2.地下水异位修复
对地下水污染抽提范围内的效果评估监测采样参照地下水原位修复效果评估监测采样方法执行。
对抽提后修复完毕的地下水,效果评估监测采样方法按下述执行:
(1)采用序批式处理方式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时,效果评估监测采样可以每1个批次地下水为1个采样单元。
(2)采用连续处理方式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时,可在单日施工周期内于出水口位置每2h采集一个样品,制成1个混合样。
(3)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地下水不宜采用混合取样。
五、修复效果评价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检测数据与工程检验等方式进行分析,明确项目工程修复效果,需包括以下相关内容:
(一)土壤、(二)地下水、(三)二次污染防控、(四)修复效果总体评价
六、效果评估报告附件
效果评估报告针对效果评估效果进行评估。效果评估报告应提供的附件包括:
(一)施工总结报告、(二)环境监理总结报告、(三)效果评估监测报告
五、 建议书具体撰写内容
1. 项目背景
1)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文件: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
2)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年140号:对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利用。
3) 2017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市土壤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自2017年起,将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作为土地便用划拨、出让作价出售及租凭的前置条件,经调查评估确认符合项目用地土壤环境治理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不符合项目用地土壤环境治理要求的地块,须治理与修复后达到要求后,方可进入用地程序。
4) 2017年12月,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印的《关于城市更新实施工作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二》深规土规2017年3号:经评估符合规划用途要求的地块才能进入用地程序,相关调查评估报告、设计方案,均需通过专家评审在环保局备案后,作为城市更新用地审批的申请材料。
2. 背景。
1) 用地及历史情况:
A. 用地部分:面积、布置
B. 现状:特点,用地特点,情况。
2) 潜在问题:
A. 人员访谈、资料查阅,
B. 污染物初步识别表。
3. 工作范围与实施方案。
1) 工作范围:
1) 根据某公司要求,针对某项目场地的场地调查。
任务:
a) 场地环境调查<文件、现场、人员>。
b) 采样调查《场地采样、健康评估、场地修复》。
2) 实施方案:
A. 第一阶段
a) 资料收集:自然环境信息、场地信息、入地利用信息、周边信息、生产制作及附属设施、场地各类槽罐、管沟、废弃物堆积等,政府相关通告等。
b) 现场勘察:污染痕迹、气味、植被损害、地面及墙壁、屋顶污染情况。
c) 人员访谈:对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进行考证确认。
d) 污染初步分析:无污染编制报告,有污染,进入第二阶段。
e) 编写报告。
B. 第二阶段
a) 土孔多喝点监测井位置确定:开始现场工作前,举行一个项目启动会,目的确认开孔位置、进出场事宜、了解场地内地下情况。
b) 布点要求:面积小于或等于5000M²不少于3个点,大于5000M²不少于6个点。涉嫌污染区,400M²不少于1个点(深圳市标准),布点面积不大于100M²(广州市标准)。其他区域1600M²不少于1个点,地下水6400M²不少于1个点。
c) 布点要求:
d) 土壤连续采样记录表内容:项目名称、采样日期、报告编号、气候状况、天气状况、用地类型、采样点名称、经纬度、分析项目、样品编号、衬管编号、土壤颜色、采样时间、分样时间、土壤质地、原始采样深度、衬管长度、土壤湿度、土壤柱状长度、压缩比、植物根系、样品质量、备注、其他异物。
e) 场地调查钻探采样记录:项目名称、地点、委托单位、调查单位、时间、编号、钻孔位置、天气、社保、经纬度、水位、钻孔深度、孔径、记录、审核。
f) 钻孔:深度不超过8M,取样0.2M,0.5M,1M,2M,3M 。往下间隔1M采样。
g) 采样机器编号,例如:minirae2000,光离子检测器:PID装备10.zeV紫外灯。
h) 井管大小:2寸,口径50,长度3M,滤孔0.5mm,花管长度6M,沉淀管长度0.2M深度由工程师确定,扩井作业,水量要大于井容量的5倍。洗井一倍水后,测PH、导电率、温度,3次偏差低于10%表示稳定可采样。洗井后24H采样。用水量不少于3倍。
i) 地下水采集要点:深度应在地下水位线0.5M一下;如发现密度比水小液体,则采集含水层顶部样品;如发现密度比水大时,则采集底部或者不透水层顶部样品。地下水总监测点位数不少于3个。
j) 测量监测井:
地下水井建井及采样要求一览表(广州标准)
序号
工作步骤
要求
1
建立监测井
井管:具有一定强度,耐腐蚀,对地下水无污染。井管内疚不宜小于0.1M。监测井设有明显标识牌。井口安装保护盖,孔口地面应采取防渗措施,现场成井拍照记录。
2
洗井
抽汲水样不得小于井内水体积的2倍。
采样前洗井:在第一次洗井24小时后进行,其洗出的水量要达到井口储水体积的3倍以上。
3
现场监测仪
确保仪器性能正常的仪器到达现场,对水位、水量、水温、PH值、电导率、浑浊度、色、臭和味等进行现场监测。并壤写记录。应提供地下水建井现场记录。
4
采样方法
在采样前洗井2小时侯后进行地下水采样,采样前先测地下水位,采样深度应在地下水0.5M一下,以保证水样能代表地下水水质。遇轻油将采样设置在顶板处,遇重油采样设置在底部。
5
采样质控要求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和《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执行。
k) 监测井规范:设置建井编号;钻孔深度7.5M钻孔孔径12CM;井管内径50;井管总长7.7M;花管总长6M;沉淀管总长0.2m;滤料型号及规格20目石英砂和膨润土;经纬度;
l) PVC管口相对标高,测量地下水深度,通过相对标高测流向。
m) 样品运输:加入保护剂(甲醇);冰块冷藏保温,4℃低温保存流转。
n) 分析检测:检测项目不得低于总样品数的50%。检测实验室其检测能力应达检测项目的70%以上。具有CMA资质。
o) 检测方法:国标或地方标准。或用资质认定范围内的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不得采用其他方法。
p) 质量控制,QA质量保证,QC质量控制:清洗采样设备,防止交叉污染;加入10ml甲醇保护剂,装入5g样品至40ML棕色瓶中;文件登记,可追踪查看;土壤平行样2个,水样平行样2个,空白样1个。空白样不少于总数10%,平行样不少于5%。
q) 计算偏差和精度:所有样品都有编号、名称、时间、参数;按照规定执行;时间满足;质量控制符合标准。
r) 分析结果。
s) 编制报告。
4. 项目进度:
a) 共40天。第一阶段场地调查3天,5个工作日内确定第二阶段场地调查,确定方案,5个工作日内完成,2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7天内提交客户。
六、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布
1. 调查评估程序。
1) 初步调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初步采样点方案制定、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
2) 详细调查(采样点布点方案制定、水文地质调查、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
3) 风险评估(主要工作程序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值计算等。
4) 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风险控制值。
2. 调查评估要点:
1) 调查范围:疑似污染地块的边界范围。
2) 布点要求:布点要求:面积小于或等于5000M²不少于3个点,大于5000M²不少于6个点。涉嫌污染区,400M²不少于1个点,其他区域1600M²不少于1个点,地下水6400M²不少于1个点。
3) 检测项目:保守原则,可能存在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会转化或降解均考虑纳入检测。
4) 水文地质和土壤理化性质调查:地块土层结构、地下水位、地下水垂向水力梯度、地下水水平流速及流向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含水率、土壤孔隙率、渗透系数。
5) 实验室检测原始数据管理: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保存20年。
3. 风险评估要点:
1) 建立污染地块概念模型:污染来源、潜在受体、暴露途径。模型贯穿于调查整个过程,随着深入,不断完善,有污染来源,没用途径,就没有风险;
2) 风险评估参数选择:原则按《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所规定的参数来,未规定的,可引用国际上权威机构有较高认可度的参数;
3) 风险控制:可根据规划用途,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值,如区域会再次被周边污染,可不要求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