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入北大学习的李荣欣回忆,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正式上课学习,大多数系的学习内容和“文革”前的大同小异,只是政治活动很多,动辄就集中开会、集中讨论。说是“上、管、改”,其实每天只能听工、军宣队摆布,文化课的时间很少。当年入校的工农兵学员,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只有小学毕业,听不懂课,记不了课堂笔记。但是,这些学员都是*“请来的”,所以别人不得歧视、不得有微辞。除了政治学习、开会讨论外,额外的活动很多。如国庆游行、迎接外宾、野营拉练等。入学后的一个月都是在为国庆游行练正步。
哈尔滨师范学院政治系的工农兵学员王征国在回忆录中说,“我们在升大学考试时经过张铁生(1973年高考中的“白卷英雄”)那么一折腾,入学后就再也没有任何闭卷考试了。我们的人事档案中除了高考答卷,再也没有任何学习成绩方面的记载。”
不过,当年工农兵学员的师资力量还是很强。据李荣欣回忆回忆,当年他们届工农兵学员包括短训班一共是一万多名新生,而当时当时北大教职员工是三万多名,因此有人说北大是“三个教职员工保障一个学员”。像季羡林、金克木、冯友兰等大家,都曾给工农兵学员执教。因此,虽然大环境不利于业务学习,但有心学习、自制力强的人,还是有机会得到难得的教育。工农兵学员中后来不乏一些名人名家,贾平凹、王石、李银河、敬一丹等都曾是工农兵大学生。
1976年,文革结束,工农兵大学生也走下了历史舞台。1977 年,*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策,工农兵学员随之停招,1981 年,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走出了校门,这个名词从此也成为了历史。
工农兵大学生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他们身上也有着时代的烙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深刻影响。他们中有的人后来不断在改造自我,但也有的人始终想回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