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航天员也并非一定要是军人出身,比如美国的宇航员就分为军人和平民两种,军人宇航员主要是来自于空军和海军的飞行员,而平民宇航员主要是从事相关研究实验的技术专家,来源没有限制,主要是依据实验需求。不过,平民宇航员虽然不需要操作宇宙飞船等设备,主要以技术乘客的身份搭乘宇宙飞船,但也同样需要经过各种高强度的适应性训练,花费大量时间。
所以即使是美俄这样航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最初也都是以军队当中的王牌飞行员,作为发展宇航员力量的主力。那么我国不需要将科研专家送往太空吗?其实不是,只是目前我国虽然处在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是也处在太空建设的早期阶段。
毕竟中国空间站也只是今年才刚刚形成最基本的T字型结构,2021年被神舟十三号送上太空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是中国首批在太空站生活工作的航天员。
在此之前,我国所有的航天活动,都要反复进行宇宙飞船来回运载实验,以及在轨环绕飞行,都是围绕验证航天设备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可操作性展开的,属于一直在搭建基础设施层面,所以训练航天员时,需要的是更有飞行操控经验的飞行员。
事实上,在2003年中国首次通过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太空时,谁也不敢保证运行系统的100%稳定,特别是在最初技术不那么成熟的情况下,宇宙飞船在加速的时候,航天员需要承受一定的过载,而战斗机飞行员通常都是经过严格的抗过载训练的。
所以尽管在目前运载设备更加成熟的情况下,美国也在保持拥有军人出身的宇航员。至于中国现阶段在太空所做的基础实验,航天员们也能够胜任,毕竟能够成为飞行员的都是高智商和高学历的,不过接下来中国航天基础工程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航天员也将会延伸到军人之外。
目前为止中国航天员主要都是军人,不过在未来中国航天员也会出现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因为中国航天工程已经从最基础的设备和体系搭建阶段,开始转向科学研究的新阶段。
所以,从2020年选拔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开始,中国预备航天员中除了驾驶员,还有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目前正在抓紧训练中,可能会在2023年首次执行任务,而第三批预备航天员中,飞行工程师就是从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部门中选拔的。而载荷专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事空间科学研究的研究员和科学家。如今,第三批预备宇航员中已经确定的训练人数是18名,其中驾驶员7名、工程师7名、载荷专家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