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六戚称呼大全表,中国的六亲怎样称呼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9 15:16:08

村子原名雨求扩,后讹为“以口夸”,彝意,即有水塘的地方。追溯以口夸村的源流,相传远古年代,以口夸村是彝族同胞开辟的,洪武年间汉民族多数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至云南,据传我们的祖先是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高台子人氏汉民族的入住,彝族先民逐步搬迁,据地名志记载“以口夸”在彝族语言为“雨求扩”,翻译为汉语为寨子里有一清泉的寨子,汉民族迁入后,为祈求太平,相继建盖起祭拜彝族之神的米系山神、土主庙。

三亲六戚称呼大全表,中国的六亲怎样称呼(9)

当时建盖的土主庙里供奉的土主是一尊一丈余尺的碌摩神石,据有关专家学者论证,此石为彝族先民的原始石崇拜,随着彝汉文化的交融和历史的变迁,汉文化里融入了彝族先民的彝文化,据健在的一些老人口传,原来的(明朝初年)子午街赶集地点在午街子松树地(与东华镇交界处的一片山地),称午街子,每逢十二生肖的属子日、属午日为赶集日,当时街市繁华,商贾云集,上至祥云、弥渡商客,下至广通、禄丰,远至八里八哨商客,云集至此做生贸易,但好景不长,据说在此处赶集压了鹿城的风水地脉,每逢此地赶街天,鹿城的狗不会咬,雄鸡不会叫,为此官府衙门下令停止在此处赶集。

三亲六戚称呼大全表,中国的六亲怎样称呼(10)

据说当时以口夸村的佛教场所“汝兴寺”就建在午街子,随着街市禁止,“汝兴寺”香火凋落,香客稀少,僧侣流离,逐步衰退,据以口村现遗存下撰写于1834年的一本“司禄社”志记载,1834年由阖村村民投资投工投劳将建在午街子的“汝兴寺”拆迁至现在的该村庙山头建盖,先后三年建成规模宏伟壮观的寺院,寺院沿用原名“汝兴寺”,乙未年成立了“洞经社”,名为“司禄社”,每逢寺院会期,洞经社在寺内演奏各部经典。时逢太平盛世,以口村人丁昌旺,文风丕振,村风纯朴,呈现了日不落锁,夜不闭户,园不拾异户瓜果,田不损他人桑禾,仁爱孝道为先,施善积德处世,邻里和睦相处,礼仪之邦待人的美德,人户发展到500余户,人口达2000余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五谷丰登,人民共享皇恩,衣食足,礼仪兴。

三亲六戚称呼大全表,中国的六亲怎样称呼(11)

延续至咸丰乙卯年(18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匪患殃及该村,一夜之间,以口夸遭受灭顶之灾,以口夸村变成一片火海,村民们九死一生,土主庙、汝兴寺难逃此劫毁于一旦,幸存的村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四处谋生,村子变成一片废墟,现在村子的一些空地上还留下当年碎瓦片和焚烧过的木料残骸,直至同治庚午年(同治)1870年,全滇肃清匪患,流离他乡的同胞相继逐步从外地搬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岁月苍桑,人口得到发展,经济逐步得以复苏,至1909年由该村何乃祥,张开第,李迂瑄,杨承宗、何克昭、何均铸等诸公同心协力,从各方捐资,于宣统元年在原位置上第二次重建“土主庙”和“汝兴寺”。

三亲六戚称呼大全表,中国的六亲怎样称呼(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