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刚刚过去,大伙们就开始讨论起五一假期的安排了,相较于没有调休,周三放假一天的清明假期,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在广大打工人心中的分量明显更重。这两天全国各省市的五一假期安排也陆续出炉了,不出意外还是用调休的方式凑出一个5天小长假,这种调休攒假期的方式让我想到了当初减肥的日子:连着好几天啃菜叶就为了等一顿放纵餐,折腾2个月后除了对北京各家自助了如指掌外,体重稳如老狗。
今年的五一假期,从4月29日到5月3日,总共5天,其中4月23日和5月6日需要补班,剩下还有2天是周六周日,实际放假只有1天!更恐怖的是,这才4月份,不计算调休,整个2023年的实际假期只剩下6天了:五一1天,端午1天,中秋1天,国庆3天。假期余额和钱包余额一样,越看越少。究竟拆东墙补西墙的调休制度是怎么诞生的呢,这事儿还得慢慢往前捋。
法定休假这件事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在汉律中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即“休沐”制度,就是说汉代打工仔上5天班休息1天,得给1天时间让大伙儿洗澡。毕竟古时候的工作都是苦力居多,洗澡是件大事。
不过汉朝的“休沐”更像是一种文化习惯,到了隋唐两宋时期,真正的节假日概念才真正定型。这段时期的休假制度叫做“旬休”,顾名思义,就是10天休1天。唐代的休假制度在“以人为本”这点上属实让我羡慕: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女行婚礼时,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假期分别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亲去世,官员强迫解官三年,如果是军职,则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到了宋朝,法定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如此,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这还不包括上面说的唐朝延续下来的各种省亲假,人事应酬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