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出生的时候,身体条件非常弱,经常生病,只能跟在母亲阿巴亥身边好好养着。后来,哥哥弟弟们都开始上战场了,他不服气,日夜锻炼自己的体能,才勉强弥补了一点。
可即便他努力锻炼,也是17岁之后才开始出征。
在17岁之前,他一直待在建州,和草原上的孝庄,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皇太极迎娶庄妃后,多尔衮有机会见到嫂子吗?
答案是:更不可能。
皇太极对后宫进行了制度改革,实行五妃制,即他的女人们全部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只是楼栋不同。
后妃们住的集中了,方便了皇太极,却大大限制了外臣。
没有特殊情况,外臣是绝对不能跑到后妃的院子里去的。
这样一来,多尔衮也不会冒着风险平白无故找孝庄。
所以,在皇太极去世之前,孝庄和多尔衮基本没有交际。
就算有一点点,可能也就是在家宴上遥遥相望一下。
其二,太后下嫁的来源,根本不可信。太后下嫁,最早最直接的证据仅有一个,即《张苍水诗集》中的《建夷宫词》一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咋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将太后下嫁的细节和景象基本描绘了一番,仿佛作者亲临。
可是,它的作者是明朝遗臣张煌言,从未在清廷当差。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对清朝的宫闱秘事这么了解?
另外,这首诗中有一个最大的疏漏点。
诗中写道,婚礼是在慈宁宫里举行的,可因为慈宁宫修缮,孝庄到顺治十年才搬进去,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就已经去世了。
前前后后,差了三年。
我想,可能是张煌言反清复明的心太强烈了,直接给孝庄泼了脏水。
其三,已有的其他证据,根本站不住脚。除了上面的直接证据,还有很多人在正史中搜集了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顺治称呼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皇宫内院出入自由、孝庄临死时拒绝和皇太极合葬……
“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
当这些巧合,和“太后下嫁”联系起来时,好像显得格外顺畅。
因为孝庄和多尔衮有感情,两人在皇太极死后结婚了,所以顺治理所应当要管后爸多尔衮叫“皇父”,多尔衮自然能经常出入后廷。而孝庄,认为自己没有颜面见皇太极,自然也就不愿意和他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