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80年代
在90年代初出现商品房之前,房子,确实是用来住的。那时候一般都是依赖单位分房提升居住面积,但局限性强,所以出现了另一种形式——换房。换房也不容易,俗话说,“搞对象容易换房难”,真正能换成的、达到满意的并不多。换房最早是官方搭台,老百姓公平交易,几乎不产生费用,后来有了房虫子,换房就变味儿了。
天津换房开始于1956年,由市房管局牵头,本着“有利生产,便利生活,群众自愿”的原则,开展职工换房工作。每年都要调换上万户房屋,换房职工各得其所,最关键的是解决了上班远的问题,缓解了公共交通的压力。
当时有一种方式被称为“多角换房”,家具四厂工人织玉奎到河北区登记换房,换房员张嘉麒和助手孙玉明、秦金明费尽周折,走遍河北、河东、红桥、河西四个市区和东郊区,二十一个房管站,共有四十九间房屋参与了这次换房,其中私产房一间,企业产十八间,公产房三十间,织玉奎终于住上了满意的房子。估计这个纪录永远不会被打破。
天津老照片
那时候房子真是用来住的,换房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有很多人通过换房住上了满意的房子。天津针织厂职工王建茹,家庭人口多,分住在河东、南开,通过换房全家人住到一起。住在南开区鲍公寺胡同的赵洪标,在大王庄粮店工作,上班较远,换房后搬到中山门新村。
交通局配件公司老职工白凤山住在体院东六楼,路远、楼高,每天累得精疲力尽。交通局换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几经周折给白大爷换到和平区睦南道,上班时间从50分钟变成10分钟,也不用再爬楼了。
缝纫机螺丝厂离休职工杨浩堂家住唐家口,单位又分给他万辛庄五楼一间房。两处相距甚远,河东区换房站工作人员查找线索,使杨浩堂一家住进了大王庄十四经路一个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