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署译文,郑人逃暑全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20 22:00:08

古代采冰图

宋代朝廷盛夏赐冰传承了唐代的传统,但宋代宫廷赐冰的对象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赐的份,其他官员只是放几天假而已。

据《岁时杂记》载:

「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

又赐黄绢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特殊照顾是不足为奇的。但史官与近臣为什么有同样的待遇呢?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质不同,才有这样例外的待遇。

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说:

「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发冰票领冰还是历史上头一回,此次这种做法一直传沿下来。

郑人逃署译文,郑人逃暑全文及翻译(13)

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丰富多彩。《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清稗类钞》则记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风俗。其文载:

「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概而言之,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忌食冷

【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古人主张,夏天饮食中应偏向酸辛。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夏天饮食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即《孙真人卫生歌》中所谓“夏月增辛减却苦”。

古人还认为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孙思邈在《摄生枕中方》里解释,有人到秋天容易生病,“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头伏饺子

郑人逃署译文,郑人逃暑全文及翻译(14)

咱北方有句俚语——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酷热消耗体力,适当补充营养,合乎科学道理,老北京吃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也是这个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称“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

其实,“三伏”的民俗非常丰富,即以食俗论,也并非只有饺子、面条之类。比如明清时,京师六月流行吃新莲,“内河者嫩而鲜……食之益寿”。此外,还有“暑汤”,即“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

补气去火

郑人逃署译文,郑人逃暑全文及翻译(15)

郑人逃署译文,郑人逃暑全文及翻译(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