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长如何管理调皮的学生,班长怎样管理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23 00:05:47

作者:令精灵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遇到过那些叽叽喳喳、小动作不断的学生。他们或与同学交头接耳,或自说自话,或自顾自做小动作,甚至打闹起哄。面对这些孩子,该如何应对呢?

各种现象

1、学生对教师不感兴趣,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师生关系紧张。

2、上课铃响了,学生无法安静,教师发火,没有心情上课。

3、学生上课发呆、走神,玩东西或做小动作,大声争论等。

4、课堂乱哄哄,教师无处下手,或者学生上课不配合,不思考。5、学生屡教不改,对批评和惩罚不顾一切。……

分析原因

1、基础差,听不进。

总有一些成绩差到令自己绝望的学生,他们很难学懂,主观上拒绝学习,回避老师的提问和教师安排的种种活动。

2、已学会,不愿听。

这类学生更喜欢在未经允许就抢先说出答案,对于教师的讲解也不以理会,在课堂上公然指出教师的某些错误,让教师难堪。如果教师将其看作公然挑衅,对其压制甚至处罚的话,一定会引发盾升级。

3、无纪律,习惯差。

有些学生爱说爱动并非故意的,只是不能自控,时常会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或事物吸引而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就叫“坐飞机”。有时心不在焉地做些小动作,有时脱口而出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

4、爱显摆、想耍宝。

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心理专家指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由于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认可,便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吸引同学的目光。

5、无兴趣,爱走神

在课堂上找些能发泄精力和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来做,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比如玩手机、玩橡皮擦、画画、看课外书……

解决方法

1、 用心交流。

我们要用平和的心与他们交谈,了解学生,用爱心感化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专心倾听,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赏识为主

作为教师首先应去掉“有色眼镜”,多注意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扬长补短,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

3、理解宽容

我们要理解学生年龄特点下的言行举止、烦恼和痛苦、爱好和喜爱。不要把学生的标准同大人一样,学生就是孩子。我们应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价值的,独特的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对调皮的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引导帮助学生。

4、家校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情况,家长会和家访都可以。同时也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传递到家长的手里,有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往往会事半功倍。

5、相反预期

陶行知的“四颗糖”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教育故事,孩子本来是准备接受批评的,结果反而受到了表扬,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责心理,激发了他反省和向上的力量。注意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要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期,其教育行为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不能为了相反而相反,而必须合乎情理地“反其道而行之”。

6、自然惩罚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卢梭把它称为“自然后果”原则。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育者不直接实施惩罚;第二,教育者要创造一切机会使学生的错误后果尽可能快、尽可能大地显现出来。比如,有位教师曾提到,其班级的一名学生有次通过作弊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教师却佯装不知,还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在课后的谈话中鼓励他下次继续保持这样的成绩。教师的表扬实际上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这名学生因为作弊,不得不付出改变学习方式而发愤读书的代价,结果,在后面一次考试中,比他平时的成绩上了很大一个台阶。

7、负强化法

负强化”理论出自斯金纳:学生会因为某种行为得到强化,从而提高该行为发生的概率。通俗点儿说,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之所以养成,都是因为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好处”。对于这样的问题,解决步骤如下:

一是不论这个学生如何搞怪,教师都不要看他,目光不能与他接触,而要冷处理。

二是与此同时,要把其他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让他们也不要关注他。

三是走近他,以身体语言来表达对他的不满,但不与其进行目光接触。

四是表扬他身边遵守纪律的同学。

8、社会强化

心理学认为,人和人互动就形成社会性,社会性强化就是通过人和人互动的形式来达成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微笑、赞赏、点头、注视、拍手、斥责、告诫等都是社会性强化。

9、活动强化。

活动性强化赋予一部分同学特权性的活动,实质是权力的赋予。比如教师上课时,突然想到一件东西忘在了办公室,需要一个学生帮忙去取一下。这时你常常要谁帮你去取呢?是班长、课代表、学习委员,还是其他同学呢?其实,许多教师都用过这种办法:谁表现突出,就让他自由选择座位;这次考试谁考得好,就让他来出考试题等等。这些事情,学生做得起劲,教师也感觉轻松。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爱我,自己与老师的关系特殊,这种感觉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

别让提问成为惩罚,别让关注成为压力,让孩子成为他本来的样子。大多孩子的小说小动,其实不是毛病,不需要改变。教育所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成长、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更趋向于关注儿童身、心、灵和精神的整体健康和发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