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制统一即: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健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做到员工可执行,管理能高效,真正达到“档案里装的、墙上贴的、胸前挂的、脑中记的、实际操作的”制度相统一。
安全规章制度管理和制定程序
1、各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职责,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审核、签发、发布、教育培训、执行、反馈、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制度起草环节一般由企业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的部门负责;公开征求意见环节要广泛征求从业人员意见,安全生产责任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重要制度还应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3、审核环节一般由企业法律事务和技术部门负责,审核内容包括合法性、技术性等;
4、审核通过后的规章制度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发,并编号采用受控文件发布,发布范围要涵盖涉及到的部门、班组;
5、发布或修订的规章制度必须组织进行培训并如实记录,安全操作规程还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6、企业要督促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将制度中的奖惩措施落到实处;
7、企业要定期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8、每3至5年还应进行全面修订并重新发布,修订主要依据执行效果反馈、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变化、生产工艺及设备变化等。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清单及要求
企业应当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
一、综合安全管理类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应包括企业安全生产的具体目标、指标,明确安全生产的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日常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等内容。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重点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其他的规章制度则重点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该制度应当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生产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以及考核标准等内容,并建立考核机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地落实。责任制应结合岗位实际并覆盖全员,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管理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基本保障制度。该制度应明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保障机制、提取标准、使用范围、管理要求等内容。企业要按照制度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费用提取和使用台账,确保安全投入到位。冶金、有色、机械行业企业要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执行,其它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提取标准,标准原则上不低于上述行业50%。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制度制定应按照《贵州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2018年试行)》的相关规定,明确企业各部门对风险辨识管控的职能和责任,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周期和要求,风险评估分级的方法和标准,各级风险管控层级,风险辨识管控工作与政府行政部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接的要求等内容。
隐患排查治理系列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核心工作,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明确应排查的设备、设施、场所的名称,排查周期、排查人员、排查标准,以及发现问题的处置程序、闭环管理、排查治理情况通报等。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应当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专项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本单位的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鼓励社会公众举报。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当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应当建立事故隐患通报制度,明确事故隐患通报的方式、流程和通报记录管理等内容;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
第三方管理制度。制度中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承包和发包工程的条件、相关资审查、各方安全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施工安全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措施、现场的安全检查与协调等内容。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奖惩的原则,奖励或处分的种类、标准、额度等。
应急管理制度。应明确企业内部应急管理部门,明确预案的制定、发布、演练、修订、培训和备案等方面负责部门、人员及职责,明确应急管理物资装备管理、定期维护等事项。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企业应根据风险辨识和评估情况,按照企业应急管理制度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要求,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其中,综合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应包含总则(含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工作原则)、事故风险描述、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公开、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针对风险较大的事故类型或重要生产设施设备等,企业还要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处置措施等内容;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设施,企业还要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别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内容应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处置措施应当简洁明了,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企业应根据自身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演练一次综合事故应急预案或专项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演练一次现场处置方案。
事故报告制度。应明确企业内部事故标准,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现场保护、资料收集、相关当事人调查、技术分析、调查报告编制等。同时还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明确向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的流程、内容等。
二、人员管理类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明确各项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及考核标准,通常有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转岗培训,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危险作业培训,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应急培训等。
安全生产会议管理制度。应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会议的类型、各级会议内容、召开周期、主持人员、参会人员和会议要求等内容。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使用管理制度。企业应根据实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其正确使用。管理制度应包括劳动防护用品种类、适用范围、领取程序、使用前检查标准、正确使用方法、定期维护、用品寿命周期、未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惩戒措施等内容。
特种作业管理制度。应包括特种作业的岗位、人员、作业的安全措施要求等。应当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对本单位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建档管理。特种作业操作证合法性可在“特种作业操作证及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信息查询平台”上查询。
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应明确有限空间、危险场所动火作业、临近高压输电线路作业、爆破作业、吊装作业等危险作业的组织程序,保障安全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的制定及执行等内容,并按照《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十八条和相关法规标准对相关作业进行管理。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现场定置管理、现场文明生产管理、反违章管理等内容。
班组安全活动管理制度。班组是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关卡,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各企业要建立班组安全活动管理制度,明确班组安全活动的职责、活动形式与内容、活动要求、工作记录和检查考核等内容。
安全操作规程。各企业要针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工艺和作业环节,如有限空间作业、吊装作业等,制定作业安全操作规程;要针对可能因操作不当造成人员伤亡的设施设备,如氨压缩机、冲压机床等,制定设施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具备可操作性。
三、物的管理类
“三同时”制度。应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36号令)规定,明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组织审查、验收、上报、存档备查等执行程序。
设施设备采购、到货验收制度。应明确设施设备采购流程、责任部门、安全技术要求,验收责任部门,验收标准,验收记录管理等内容,确保新采购的设施设备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
设施设备运行、巡检保养专项制度。对风险较大的设施设备,企业应当建立专项制度,明确设施设备安全运行、定期巡检、定期保养的责任部门、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设施设备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应明确企业必须进行检测检验的设备种类、名称、数量;设备检测的责任部门或人员;检测标准及检测结果管理;检验合格证的管理等内容。
设施设备维护和检修制度。应明确所有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周期、范围、标准、责任部门或人员等内容。
设施设备报废管理制度。应明确设施设备报废的标准、审批流程和拆除过程安全管理职责和要求,应建立设施设备管理台账,实时掌握设施设备设计寿命、使用年限和工作状况。
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储存、使用和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企业,应当专门建立制度,明确企业危险物品的种类,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储存、装卸、使用和处置废弃危险物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明确安全技术措施、管理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危险物品包括国家《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所列的各类化学品和其它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应当明确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职责,重大危险源定期辨识等内容。经辨识后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还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评估评价、登记建档、监测监控、备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并建立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作业环境管理类
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应根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和《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的规定明确企业安全警示标志的种类、名称、数量、地点和位置;明确安全警示标志的定期检查、维护等内容,。
作业环境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场所的通道、照明、通风等管理标准;人员紧急疏散方向、标志的管理等内容。
五、其他专项类制度
粉尘定期清扫制度。粉尘涉爆企业必须建立粉尘定期清扫制度,规定粉尘清扫的职责、频次、清洁标准、安全要求、奖惩措施等内容。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系列制度。存在有限空间的企业应当按照《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原安全监管总局第59号令)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各项制度。其中,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制应当明确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相关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应当明确企业组织实施有限空间作业的组织程序、审批流程、审批事项等内容,并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作业审批表;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应明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保障、管理措施落实、现场作业环境管理、现场作业监护等内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当结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教育培训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考核管理等内容;有限空间应急管理制度应结合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明确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管理部门,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发布、演练、修订、培训和备案等方面负责部门、人员及职责,应急管理物资装备管理、定期维护等事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应根据企业不同类型或场所的有限空间作业分别制定,明确实施作业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来源:遵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全市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