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流变,字形、字音甚至字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字音。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且不像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一般是不表音的。因此,随着语言不断发展丰富,再加上方言异读、假借字、简化字等诸多原因,造成现在汉字的几个现象:
一是多音字问题,比如“长”、“好”、“中”等字,每个字最少都是两个读音;
二是通假字、异体字问题,比如“披”和“被”,“郁”和“鬱”等。
三是今古音差异问题,比如古诗里常见的“斜”、“回”、“看”等字,如果按照现在读音来念,是不押韵的,或者不合平仄的。
上面这几个现象同样也会反映在古代人名、地名里。
一、多音字问题
1、小学课本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唐代诗人刘长卿。这个“长”字,起码有“cháng”和“zhǎng”两个音,一般念“cháng”的较多,但是到底应该念哪个,我们或许可以从他起名的缘由探讨。
刘长卿
古代人起名一般都是有实际意义的,而且是有套路可寻的,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引经据典型、追慕先贤型、不生病且长寿型(有机会展开另讲)等等,刘长卿的名字是属于典型的第二种——追慕先贤。
搁现在,刘长卿也是迷弟一名,他迷的是汉朝的文学家司马相如。而司马相如也是一名小迷弟,他的爱豆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蔺相如。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之为人也,故更名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古人的名和字都是有关联的,长卿同样也是来源于蔺相如。蔺相如官拜上卿,也就是三卿(上卿、中卿、下卿)之长(zhǎng)。
刘长卿以偶像司马相如的表字为名,所以这个长卿应该念zhǎng。
蔺相如和司马相如
2、同样的还有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大将许褚,一般都是念chǔ。其实这个字也是两个音,还有一个音读zhǔ。这两个读音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读chǔ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姓氏,比如烟草大王褚时健。而念zhǔ的意思是“在衣服里铺丝棉”。我们再看看许褚的字,是仲康。
仲说明他排行老二。康,现在一般的意思是健康。其实“康”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意思,很多方言口语里仍然在使用,就是“空”的意思,比如“这个萝卜康了,不能吃了”,就是说这个萝卜中间空了。
衣服空了(康),所以要在衣服里铺上丝棉(褚)。这样许褚的名和字就对应上了,所以许褚应该念许zhǔ。
3、其他还有很多,比如屠岸贾(g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长(zhǎng)孙无忌(唐朝凌烟阁第一功臣),春秋五霸晋文公重(chóng)耳等等。
二、通假字、异体字问题
1、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本家族叔,学书法的人一定都知道他,他的篆书号称“李斯之后千古一人”,《三坟记》《谦卦碑》是篆书入门必学,但是很多人把他名字念错了。
明朝的官方韵书《洪武正韵》里说“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现在我们常用的“冰”字在古代是“凝”的本字,在大篆、金文、甲骨文里都写作“仌”。因此,李阳冰应该念李阳níng。
李阳冰篆书《三坟记》
李商隐的《柳枝五首》之三,第一句是“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这里的“冰”也是念níng,凝结的意思。
2、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诗人、书法家叫赵执信,前面提到,古人起名也是有套路的。赵执信的名字,就属于第一种——引经据典型。“执信”这两个字,出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周礼》,原文如下: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周朝以六等不同的玉圭,作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的高低排次,有点类似今天公务员的股、科、处、局、部这样的级别。其中侯爵执信圭,这个“信圭”据记载是“刻人形,作伸状”,在这里“信”通“伸”,因此读音应为shēn。
3、周朝开国元勋,历经周文王、武王、成王三世的重臣南宫适(kuò)的“适”不念shì。这个字的读音是简化字造成,因为“适”不单单是“適”的简化字,在古汉语中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念kuò,“疾病”的意思。凡是古籍里出现“适”字,都念kuò。
但是唐朝诗人高适要念shì,因为这个“适”是“適”的简化字。类似的情况还有“厂(ān)”和“厰”统一简化为“厂”,“郁”和“鬱”统一简化为“郁”,都是不同的字简化成为一个字,从而造成了一定的歧义。
三、今古音差异问题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伍子胥,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叫伍员(yún),字子胥,这个“yún”的读音就是古音。
其他还有据说是屈原的姐姐、粽子发明人的女(rǔ)媭,战国末年大将樊於期(wū jī),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yì jī),汉朝匈奴太子金日磾(mì dī),替哥哥班固续写《后汉书》的东汉史学家班昭,因为夫姓曹,所以被后世尊称为曹大家(gū)。
四、三位现当代名人的名字
一是当代作家贾平凹,二是民国史学家、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三是现代著名作家李芾甘(巴金)。
贾平凹(wā)名字的读音大家很熟悉了,一是因为现代媒体发达,他自己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名字的读音;二是他自己在自传中也写到:
“贾平凹,姓贾,名平凹(wā),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wā)’,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原来贾平凹本名叫贾李平,按陕西人习惯,平时家里人都叫他平娃,后来他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才自己改名贾平凹。
贾平凹
民国大师陈寅恪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一般人都按字典读kè(克),对陈稍微有些了解的文艺青年却喜欢读成què(却),而且引经据典告诉你,陈的同事、同学、学生都是这么叫他的。
如果是清华的学生,他们可能还会告诉你,陈寅恪先生名字的读音,是清华校友的一个暗号,也是老生告诉大一新生的内部“秘密”。据多人回忆,当年在清华,大家都喊他陈寅恪(què,却),甚至有人专门就此事询问过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说,这个字应该念kè无疑,而且肯定只有这一个读音。但陈寅恪的名字,当时大家都念què,所以他也跟着这么叫了。语言学家也随大流了。那么陈寅恪先生怎么念自己的名字呢?
查阅现有的资料可以找到,陈寅恪先生写给友人的英文信件,署名是tschen yin ko,可见他自己也是念作kè(克)的,但是为什么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念què呢,现在恐怕也无法考证了。所以,念què还是kè,就看各位喜好了。
陈寅恪英文手迹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原名李尧棠,字芾甘,这个“芾(fú)”字,大概是因为大书法家米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识。但这个字其实是多音字,另一个音念fèi(费)。
上面提到的古人起名套路,巴金的名字也遵循了这一套路,属于第一种——引经据典型。尧棠和芾甘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这里的“芾”念fèi,小树干和小树叶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录了“蔽芾”这个词,意思是形容树干树叶微小。因此,芾甘应该念fèi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