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文|野史日记
一首小学课本里的诗句,深深的刻在每一位读过小学的人心中,就拿野哥自己来说,众多古诗词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这首《悯农》,在我上学的时候,名字还是《锄禾》,也是在最近才得知《锄禾》已经改名《悯农》,这才又想起聊聊这首曾经让我每次吃饭都不剩下一粒米的诗句来。
这首诗产自唐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语言,整首诗透露出一股朴素的气质,可能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别具一格,才能在那个诗篇造诣极高的盛唐脱颖而出,至今仍流传甚广。
这首《锄禾》为何改名《悯农》?具体的原因我也不了解,但是我猜想,这应该是为了让这首诗的出处回归本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由来与过往。所以,今天借着这篇文章,我给大家讲讲关于这首《悯农》背后的历史。
其实《悯农》并非是一首单独存在的古诗,只是《悯农二首》(也称《古风二首》)的后半部分,在“锄禾日当午”之前还有四句,这四句阐述了作者对于唐朝当时的看法,大胆说出唐朝农民的悲苦现状,与后面的《悯农》衔接起来,才能完整体现《悯农二首》真正蕴含的意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