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洙劝学篇全文及译文,劝学文全文及译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4 23:36:20

汪洙劝学篇全文及译文,劝学文全文及译文(1)

《神童诗》

原著:汪洙

(书法译注版)

汪封林点校 汪兴吾审订

《神童诗》再版序

汪氏自开宗至今,先以武显,继以文名。这种膻变,大抵始乎中唐,尤以汪伦之世可为征表也。

汪氏先祖为鲁国公室,适齐鲁夹谷之会,成公曾孙姬诵以都司马守平阳有功,受命氏之赏,遂以王父名别姓汪氏,是以得氏于戍边也。汪诵三子汪锜,与孟武伯、冉求御齐师,殁于郎之战,鲁人欲殇之。仲尼闻之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是以发轫于疆场焉。春秋以还,汪氏历代忠烈,或拒蛮楚于彭城,或击匈奴于上党,征赤眉,讨王莽,战鲜卑,破黄巾,战功赫赫,青史悠悠,可证可稽,殊难尽述。隋末,汪氏显祖世华,振臂一呼,建吴称王,拯生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其勇武,可谓声震九域,可歌可泣者也!未几,世华顺势归唐(为避太宗讳,改单名华),统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洵为李唐朝廷显宦,徽州人文初祖。汪华三子奉旨守河西,后裔多居陇右,世称“北汪”,代以武显,若元代汪世显家族,曾享“三王十国公”之荣,乃承汪氏勇武衣钵者也。南方汪氏虽多有弃武从文者,然忠臣烈士亦代不乏人,诸如抗元阃帅汪立信、抗葡名将汪鋐之流是焉。

说汪氏由“武显”而“文名”,只是相对之谓。其实,唐汪伦之前并非无文。若汉末有汪平者,“性好读书,不事奔走,兢以诗酒自娱”(《汪氏家谱》,以下未注者同);东晋汪恭,“性严洁,不尚财货,所传唯有书史”;南朝刘宋汪元爽,“以文学著名,隐居自善”。然而以汪氏族众之浩繁,何以此前少文章传世耶?盖因重德轻文之故也。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者,德也,世之所重;文者,技也,世之所轻。汪华有孙处贵,“少时学习经史,青年复读老庄,举经不健不义”,临终悉取书焚之,曰:“吾不能以德训子孙,复使累之耶?”是以汪氏文之不传矣。

汪伦为汪华五世孙,曾任泾县令、唐史官,后退隐桃花潭,有俊才,喜诗文,与李白、王维等交厚。汪、李桃花潭送别,踏歌吟诗,凝成文坛佳话。嗣后,汪氏门风一新,以文显者日多,似藉李之灵气而徜徉于文坛焉。唐末五代人汪台符“能文章,博今古”;北宋汪谷“词翰可师,人皆珍藏之”;汪襄“文史足用,词有古风”;汪革“家贫好学,礼部试第一”;汪纲“为文尤长于论事,援据古今,辩博雄劲”(《宋史·汪纲传》);南宋汪元量,其诗有“史诗”之称;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为世界地理历史名著;汪机以所传十三部医学论著,入明代四大名医之数;汪道昆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杂剧作家;汪昂撰《汪氏四书》,为古今中医入门必读之书;清汪琬充《明史》编修,以散文名,跻身“清初三大家”之列;“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书法、篆刻、诗赋俱有嘉名;《四库全书》校书汪中任,世人谓之“通儒”;数学、天文奇才汪莱成就超异,被学者焦循誉为“如诗之有太白”者;汪曰桢之“推步”术,被著名史学家钱宝琛赞为“集史日推算之大成”者。

宋元明清,更有一众少年才子,时称“神童”,驰骋文坛,熠熠生辉。如汪覃,“少而有奇才”,东坡见而异之,赠之以诗;太学博士汪叔詹“少敏于文”;汪藻九岁能诗,宋史将其与胡伸并称为“江左二宝”;汪若海“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宋史为之传;汪应辰五岁知书,十八岁殿试夺魁;明汪克宽六岁善骈偶,十一岁逗《四书》;清汪绂八岁能背五经……,可谓才俊辈出,不胜枚举。

尤以北宋汪洙,诚众“神童”佼佼者也。洙,字德温,浙江鄞县人,九岁善诗,元符三年进士,始任明州府学教授,历官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邀诸儒讲学,教授族闾子弟,乡称崇儒馆,卒谥文庄,追赠正奉大夫,著有《春秋训诂》。

洙父元吉,为鄞县吏,传县令闻洙异才,令其一见。洙着短袖衫与父偕,令问:“神童衫何短?”答即以一绝对:“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其才智可豹窥焉!洙少时,曾作五绝三十余首,大抵劝学咏志之作,文字浅显,通俗易记,有塾师将其编纂成集,谓《汪神童诗》,以课儿童。后有好事者辑陈后主、李白、李福业(或曰李德裕)、李峤及王安石等五绝增补,更名《神童诗》,与《三字经》并称训蒙“古今奇书”,影响深远。即如名集《千家诗》,亦其后者也。迨至清,江宁书坊嫌《神童诗》德行教导之不足,又以《续神童诗》缀之,盖狗尾续貂也。

《神童诗》以训蒙教材传世,历千年而不衰,播四海而常新,足见其生命力之旺盛。“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劝学之诗也;“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立志之诗也;“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时令之诗也;“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景观之诗也……。构思神妙,韵律严谨,可谓篇篇佳构,字字珠玑,是以历久弥新,脍炙人口。至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咏,今有谓之“糟粕”者,其实不过认知差异耳。有道是“知识改变世界”,既如此,强调读书求知居首,高于所有行业,又有何不可耶?

今网络《神童诗》,版本各异,舛误百出,为抢救汪氏传统文化典籍,规避讹传,《中华汪氏通谱》编修工作室古籍组汪封林诸宗亲不辞劳苦,取不同版本比较斟酌,析疑匡谬,推阐校雠,详加译注,更有汪伦四十五代孙、黟县人汪钟鸣,承先祖之遗绪,凝缘脉于衷心,将其形之于笔端,制为书法译注版,洵为汪氏古籍丛书增色多矣!值此付梓之际,兹将吾汪古之为文者略事钩稽,聊充弁首,以俟诸君窥《神童诗》于汪氏文苑之一瓣焉。

时庚子季冬,汪兴吾谨识。

汪洙劝学篇全文及译文,劝学文全文及译文(2)

译者的话

《神童诗》(书法译注版)终于给大家见面了。

说“终于”,是此书原计划只出书法简注版,盖因其所选诗篇浅显易懂,接近白话之故。但后来通谱办古籍组封林宗亲考虑,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词句较深,为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他让我逐首做一个白话翻译。而我却因事耽搁了,直延宕至年底才仓促交稿,实在有负封林宗亲和各位读者。

《神童诗》始称《汪神童诗》,为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汪洙著,以劝学励志为主,均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它与我国另一部著名蒙学教材《三字经》,被世人并称为“今古奇书”。因其在启蒙教育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后人又以汪洙的部分诗为基础,多次进行编补修订,增加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一些作者吟赏四时节令、写景状物方面的诗歌,汇编成《神童诗》。其后,还有人在《神童诗》正篇前加上了32首“卷首诗”,内容也多为抒写闲情逸致的景物诗(间有述怀)。迨至清朝,江宁(今南京)书坊又在正篇之后增附了92首“续神童诗”,说是为“培育性情,开豁心地”,弥补正篇中对学童道德品行教化之不足。不过,译者倒是认为,一部《神童诗》的问世,能引来这么多人的争相附骥,且经久不衰,这恰好证明了汪洙在中国蒙学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文学成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贡献。

“卷首诗”和“续神童诗”与正篇“神童诗”一样,都是五言四句体裁的诗歌,特别是卷首诗,也多为声韵严谨的五言绝句。但“续神童诗”不只文采明显不如正篇“神童诗”,大多没有五绝那样严格的声韵格律,只能算打油诗或者说顺口溜。但作为启蒙读物,因其通俗晓畅,对人们的为人处世不乏教益,故也曾风行一时。因此,我们还是将其和“卷首诗”一起,附于正篇之后,供读者参阅,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本辑书法译注版《神童诗》共48首,是此前社会上最为流行的版本。值得说明的是,其最后12首(第37—48首)与“卷首诗”是重复的。是前人对其情有独钟,在编辑、增补《神童诗》时,从“卷首诗”中选了12首入正篇“神童诗”,还是“卷首诗”中重复了12首正篇“神童诗”?鉴于过往《神童诗》版本繁多,不便也未予考证,因此也不宜对重复部分作擅自的删除。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这种重复并不影响读者对它们的欣赏与学习。所以,我们在做书法译注版时,一仍旧版,不厌其“重”,保持了原貌。

本辑《神童诗》的翻译,原则上以直译为主,但有些篇目中有些诗句,为避免直译的枯燥呆板,则作了意译。语序方面,句与句之间尽量不打乱原诗的顺序,仅极个别篇目的个别句子作了变动(如第一首后两句);同一诗句的字词之间,也努力遵从原诗的次序,但部分诗句从译文的连贯和紧凑出发,在尽量不改变原意的原则下,对部分字词的次序也作了灵活变动。另外,整个译文原计划以散文式的长短句译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自由,更接近白话。但也许是译者对原作严谨的韵律美、铿锵的节奏美太过喜爱,总觉得白话散文式的翻译容易流于任意和浅薄,对原作有失恭敬,因而在做了部分译文后又推到重来,统一译成了八字句式的韵文。这样虽然费工多点,窃以为因为节奏的整齐,更能方便阅读和记忆。当然这只是译者的主观臆想,实际上的利弊得失,只能让读者去介定了。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同一作者的同一首诗,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会因为学识、喜好、审美情趣等不同因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上力求忠于原著,但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加上上面提到的因素,所以实际译文与原著的意思很可能不那么完全吻合,甚至存在错谬,恳请读者谅解并提出批评。

译者 汪时健

2020年12月

汪洙劝学篇全文及译文,劝学文全文及译文(3)

汪洙劝学篇全文及译文,劝学文全文及译文(4)

汪洙劝学篇全文及译文,劝学文全文及译文(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