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联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艺术的瑰宝,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那个时候人们生活比较单调,缺少娱乐活动,文人墨客聚集到一起,就经常会吟诗作赋,有时候还会对对联,以此方法来结交朋友,试探才华。可以说对联文化雅俗共赏,真正做到了世人同乐的境界。
最早的对联叫楹联,之所以有个“木字旁”,是因为早期的对联刻写在桃符之上,而桃符就是一种木制品,上面刻画的多是一些神像,古人认为桃符可以起到驱除邪祟的作用。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对联也逐渐从桃符演变成纸张。
对联在语法上有很多讲究,首先对仗一定要工整,比如词性要相当,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而且上联和下联的字数也要一样,不可多字和漏字。还有一种就是平仄调要协调,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古诗词就是平仄分明,而对联与古诗词很相近,都是有平仄韵的存在,所以对联又是古诗词的浓缩版。
古人很喜欢对对联,比如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很多对联的趣事。一日苏轼与辽国使者见面,辽国使者出了一个上联“三光日月星”,这副上联其实很有难度,“三”这里指的是量词,那么下联就不能出现“三”这个字,但是不论如果没有“三”,下联也就很难应对。
苏轼是何等的聪明,他转念之间就对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这里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刚好凑成4个,下联对得如此精妙,让辽国使者刮目相看。
其实古人喜欢对对子,现代的人也对对联文化情有独钟。金庸、倪匡、古龙三人都是我国写武侠小说的大师,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玩一些高级的文字游戏。有一日三人把酒言欢,越聊越投机,就开始了对对联。
刚开始对联都相对简单,三人也是你来我往,不分胜负。这个时候古龙却灵机一动,给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这副上联乍一看没什么难度,应该很好应对,但是仔细一分析,却发现上联有着很深的玄机。
上联的“冰”一共出现了3次,而且语意是连贯的,说的是冰这种物质,要比冰水还冰,这副对联而且还是一个文字联,细细品读确实不容易对出。
金庸看了半天,也没有马上给出比较合适的下联,最后来了一句“此联不通”作为了横批,但是下联却没有对出来。那么金庸为什么说“此联不通”呢。其实对联是有讲究的,上联一般都是以仄声结尾,下联以平声结尾,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而古龙的“冰比冰水冰”的“冰”字是平声,很显然不符合对联的语法。
虽然这副对联当时没有对出,但是却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兴趣。自古高手在民间,有的网友听到这副对联,纷纷跃跃欲试。有的人对出了“明是明月明”,这让我们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明月清辉的画面,而且对仗工整,堪称是一副好对子。有的网友对出了“牛无牛人牛”,有一种山外有山的感觉,意境上也是高远的,也堪称是一副妙对。
对联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人施展自己的才学,都有机会成为绝对,这就是对联文化的魅力所在。
如果给你出上联:“冰比冰水冰”,你能对出下联来吗?欢迎在下方写出自己的妙对,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